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木聚糖 | 第13-14页 |
·木聚糖酶 | 第14-19页 |
·木聚糖酶的结构与组成 | 第14-15页 |
·木聚糖酶的来源 | 第15-17页 |
·木聚糖酶基因的调控机理 | 第17页 |
·木聚糖酶的工业应用 | 第17-18页 |
·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核糖体工程 | 第19-23页 |
·核糖体工程的作用机理 | 第19-21页 |
·核糖体工程的应用 | 第21-23页 |
·人工锌指蛋白技术 | 第23-29页 |
·锌指结构域 | 第23-25页 |
·锌指结构域在微生物细胞中的分布 | 第25-26页 |
·人工锌指蛋白技术在微生物菌种改造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9-31页 |
2 具有木聚糖酶活性的海洋放线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31-44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2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木聚糖酶生产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3页 |
·利用透明圈法初筛高产木聚糖酶的生产菌株 | 第33-34页 |
·提取放线菌基因组DNA,及其16S rRNA序列的获得 | 第34-35页 |
·木聚糖酶生产菌株的寡营养、pH和NaCl耐受性测定 | 第35页 |
·木聚糖酶生产菌株的液体发酵 | 第35页 |
·木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木聚糖酶生产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6-37页 |
·透明圈法初筛木聚糖酶生产菌株 | 第37-38页 |
·木聚糖酶生产菌株的菌种鉴定 | 第38-40页 |
·木聚糖酶生产菌株的pH、NaCl、寡营养耐受性 | 第40-42页 |
·海洋链霉菌的木聚糖酶生产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3 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44-57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木聚糖酶的最适温度和温度耐受性 | 第45页 |
·木聚糖酶的最适pH和pH耐受性 | 第45页 |
·木聚糖酶的最适底物 | 第45页 |
·不同金属离子、化学试剂、NaCl对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木聚糖酶降解产物 | 第46-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5页 |
·木聚糖酶的最适温度及温度耐受性 | 第48-50页 |
·木聚糖酶的最适pH与pH耐受性 | 第50-51页 |
·木聚糖酶的最适底物 | 第51-52页 |
·木聚糖酶的NaCl耐受性 | 第52-53页 |
·金属离子与化学试剂对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HPLC分析木聚糖酶降解产物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4 利用核糖体工程提高木聚糖酶的产量 | 第57-66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8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孢子悬液的获得 | 第58-59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9页 |
·筛选木聚糖酶产量提高的抗性菌株 | 第59页 |
·测定核糖体rpsL基因中的突变位点 | 第59-60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60-6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出发菌株的MIC测定 | 第61-62页 |
·筛选木聚糖酶产量提高的抗性菌株 | 第62-64页 |
·核糖体S12蛋白突变位点分析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5 利用人工锌指蛋白技术提高木聚糖酶的产量 | 第66-79页 |
·引言 | 第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供试菌株与质粒 | 第66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6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66-67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71页 |
·海洋放线菌人工锌指蛋白表达文库的构建 | 第67-69页 |
·锌指蛋白文库向大肠杆菌XL1-Blue和ET12567中的转化 | 第69-70页 |
·人工锌指蛋白文库在大肠杆菌ET12567介导下的接合转移 | 第70页 |
·筛选木聚糖酶增产的接合菌株 | 第70-71页 |
·测定人工锌指蛋白接合菌株基因组中的锌指蛋白片段 | 第7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构建人工锌指蛋白表达文库 | 第71-73页 |
·筛选木聚糖酶增产的接合菌株 | 第73-75页 |
·接合菌株的木聚糖酶产量 | 第75-76页 |
·测定并分析M8-B32基因组中的锌指蛋白基因片段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附录A 菌株M8和M11的16S rRNA序列 | 第89-91页 |
附录B 菌株M11和M11-1(10)的rpsL基因序列 | 第91-92页 |
附录C 菌株M8-B32基因组中人工锌指蛋白的DNA与氨基酸序列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