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微细车铣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微细车铣加工技术 | 第17-20页 |
| ·微细车铣加工理论 | 第17-19页 |
| ·微细车铣技术的主要优势 | 第19-20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2章 微细车铣切削力建模理论的研究 | 第22-39页 |
| ·单一剪切平面力学切削模型的力学分析 | 第22-24页 |
| ·常规车铣切削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4-26页 |
| ·切削用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刀具几何参数、刀具材料和切削液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工件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6页 |
| ·微细车铣加工的切削机理分析 | 第26-34页 |
| ·微细车铣中的尺寸效应 | 第27-28页 |
| ·切削刃钝圆半径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最小切削厚度的影响 | 第29-32页 |
| ·弹性恢复及后刀面-工件摩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金属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33-34页 |
| ·切削力建模方法 | 第34-38页 |
| ·解析法切削力预报模型 | 第35页 |
| ·有限元法切削力预报 | 第35-36页 |
| ·神经网络模型 | 第36-37页 |
| ·模糊灰色理论 | 第37-38页 |
| ·本章总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微细车铣切削力解析模型的建立 | 第39-60页 |
| ·建立平头螺旋铣刀瞬时切削力模型 | 第40-44页 |
| ·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 第40-41页 |
| ·微细车铣切削力模型坐标系的建立 | 第41-43页 |
| ·螺旋铣刀的局部铣削力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 ·微单元铣削力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第44-52页 |
| ·剪切面上的压应力和剪应力的确定 | 第44-46页 |
| ·剪切角的确定 | 第46-48页 |
| ·微细车铣微刃单元切削深度和瞬时未变形切削厚度的确定 | 第48-52页 |
| ·微细正交车铣的切入角、切出角的求解 | 第52-54页 |
| ·微细正交车铣积分上、下限的求解 | 第54-56页 |
| ·微细正交车铣整体铣削力的积分求解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4章 微细正交车铣切削试验的研究 | 第60-79页 |
| ·微细正交车铣试验条件 | 第60-62页 |
| ·试验的设备 | 第60-61页 |
| ·其它试验用的设备及材料 | 第61-62页 |
| ·微细车铣加工的多因素正交试验 | 第62-69页 |
| ·正交试验理论 | 第62-65页 |
| ·微细正交车铣正交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65-66页 |
| ·微细正交车铣正交试验结果及初步分析 | 第66-67页 |
| ·已加工表面三维形貌的分析 | 第67-69页 |
| ·多因素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 | 第69-71页 |
| ·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第71-74页 |
| ·偏方差平方和的计算 | 第72页 |
| ·自由度的计算 | 第72-73页 |
| ·均方差及 F 比的计算 | 第73页 |
| ·显著性检验 | 第73-74页 |
| ·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 | 第74-76页 |
| ·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