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禅宗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冯友兰对禅宗产生的哲理分析 | 第8-23页 |
一、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 | 第8-12页 |
(一) 中国人对佛教的诉求 | 第8-9页 |
(二) 佛学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9-11页 |
(三) 中国禅与印度禅 | 第11-12页 |
二、 禅宗的理论基础来自道生 | 第12-16页 |
(一) 辩佛性义 | 第12-14页 |
(二) 善不受报义 | 第14-15页 |
(三) 顿悟成佛义 | 第15-16页 |
三、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 | 第16-23页 |
(一) “宇宙心”与“个体心” | 第16-19页 |
(二) 慧能与神秀的对偈 | 第19-21页 |
(三) “渐修”与“顿悟”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冯友兰对禅宗方法的研究 | 第23-28页 |
一、 禅宗讲说的方法——“不道之道” | 第24-26页 |
(一) 第一义不可说 | 第24-25页 |
(二) 负的方法 | 第25-26页 |
二、 禅宗修行的方法——“无修之修” | 第26-28页 |
(一) 无修之修 | 第26-27页 |
(二) 圣人之境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禅宗对新儒家和新理学的影响 | 第28-34页 |
一、 禅宗对新儒家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一) 新儒家的转语 | 第28-29页 |
(二) 新儒家的方法 | 第29-31页 |
二、 禅宗对新理学的影响 | 第31-34页 |
(一) 新理学中负的方法的应用 | 第31-32页 |
(二) 禅宗与冯友兰的境界说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