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 第8-16页 |
第一节 比较法视野下各国关于缺陷定义的立法比较 | 第8-10页 |
一、 各国关于缺陷定义的法律规定 | 第8-9页 |
二、 比较法分析 | 第9-10页 |
第二节 第46条上技术性标准与不合理危险标准 | 第10-12页 |
一、 技术性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 第10-11页 |
二、 技术性标准的局限 | 第11-12页 |
第三节 《产品质量法》第46条系属法律漏洞 | 第12-16页 |
一、 《产品质量法》第46条存在漏洞的表现及其影响 | 第12-13页 |
二、 对46条漏洞可能的法律框架内弥补方法 | 第13-15页 |
三、 结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产品缺陷的分类 | 第16-29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6-18页 |
一、 分类的必要性 | 第16页 |
二、 中美学术理论比较 | 第16-17页 |
三、 事后指示缺陷的地位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制造缺陷 | 第18-21页 |
一、 定义 | 第18-19页 |
二、 制造缺陷的特性 | 第19-20页 |
三、 制造缺陷成因的分类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设计缺陷 | 第21-24页 |
一、 各国立法规定 | 第21-22页 |
二、 设计缺陷的特性 | 第22-23页 |
三、 设计缺陷的类型 | 第23-24页 |
第四节 警示缺陷 | 第24-29页 |
一、 各国立法规定 | 第24-25页 |
二、 “警示缺陷”一词表述的精确性 | 第25页 |
三、 警示缺陷的分类 | 第25-26页 |
四、 警示缺陷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五、 警示缺陷诉讼被滥用的风险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产品缺陷判断标准概述 | 第29-35页 |
第一节 不合理危险标准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消费者期待标准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成本效益标准 | 第31-35页 |
一、 概述 | 第31-32页 |
二、 汉德公式 | 第32页 |
三、 韦德七要素标准 | 第32页 |
四、 宏观平衡与微观平衡 | 第32-35页 |
第四章 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体系 | 第35-42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35页 |
第二节 制造缺陷领域的判断标准 | 第35-38页 |
一、 违反既定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二、 故障原则 | 第36-37页 |
三、 消费者期待标准 | 第37页 |
四、 “异物——自然物”标准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设计缺陷领域的判断标准 | 第38-39页 |
一、 美国的经验 | 第38页 |
二、 中国法院的实践 | 第38-39页 |
第四节 警示缺陷领域的判断标准 | 第39-42页 |
一、 消费者期待标准和风险效益标准 | 第39页 |
二、 判断警示是否合理、充分的考量因素 | 第39-41页 |
三、 我国司法实践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建立和完善我国产品缺陷判断标准体系 | 第42-45页 |
一、建立我国产品缺陷判断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 第42页 |
二、建立我国产品缺陷判断标准体系的具体措施建议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