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筒仓内小麦、玉米堆的压缩特性、仓壁压应力及储粮总重量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18页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第13页
   ·文献回顾第13-17页
     ·粮食压缩特性研究概况第13-15页
     ·筒仓储粮压应力研究概况第15-17页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粮堆压缩特性的测定方法第18-26页
   ·粮堆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第18-21页
     ·三轴压缩时弹性模量的测定第18-19页
     ·限侧膨胀时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第19-21页
   ·粮堆体变模量的测定方法第21-24页
     ·三轴压缩时体变模量的测定方法第21-22页
     ·限侧膨胀时体变模量的测定方法第22-24页
   ·两种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第24-26页
第三章 小麦堆弹性模量的测定与分析第26-45页
   ·材料与仪器第26-27页
     ·实验材料第26页
     ·实验仪器第26-27页
   ·实验原理及方法第27页
     ·含水率的测定与调节第27页
     ·三轴压缩时弹性模量的测定第27页
     ·限侧膨胀时弹性模量的测定第27页
   ·结果与分析第27-43页
     ·三轴压缩时的弹性模量第27-39页
     ·限侧膨胀时的河南小麦的弹性模量第39-43页
   ·结论第43-45页
     ·三轴压缩时河南小麦堆的弹性模量第43页
     ·三轴压缩时加拿大小麦堆的弹性模量第43-44页
     ·限侧膨胀时河南小麦堆的弹性模量第44-45页
第四章 玉米堆弹性模量的测定与分析第45-57页
   ·材料与仪器第45页
     ·实验材料第45页
     ·实验仪器第45页
   ·实验原理及方法第45页
     ·含水率的测定与调节第45页
     ·三轴压缩时弹性模量的测定第45页
     ·限侧膨胀时弹性模量的测定第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55页
     ·三轴压缩时的弹性模量第45-49页
     ·限侧膨胀时的弹性模量第49-55页
   ·结论第55-57页
第五章 小麦堆体变模量的测定与分析第57-65页
   ·材料与仪器第57页
   ·实验方法第57页
     ·含水率的测定与调节第57页
     ·三轴压缩时体变模量的测定方法第57页
     ·限侧膨胀时体变模量的测定方法第57页
   ·结果与分析第57-63页
     ·三轴压缩时的体变模量第57-60页
     ·限侧膨胀时的体变模量第60-63页
   ·结论第63-65页
第六章 玉米堆体变模量的测定与分析第65-71页
   ·材料与仪器第65页
     ·实验材料第65页
     ·实验仪器第65页
   ·实验方法第65页
     ·水分的测定与调节第65页
     ·三轴压缩时体变模量的测定方法第65页
     ·限侧膨胀时体变模量的测定方法第65页
   ·结果与分析第65-69页
     ·三轴压缩时的体变模量第65-67页
     ·限侧膨胀时的体变模量第67-69页
   ·结论第69-71页
第七章 筒仓储料密度、压应力与粮层深度数学模型的建立第71-84页
   ·粮堆密度与平均竖直压应力的关系的实验测定第71-79页
     ·材料与仪器第71页
     ·实验原理与方法第71-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78页
     ·结论第78-79页
   ·筒仓内储料密度、压应力与粮层深度的关系方程理论推导第79-84页
     ·基于密度变化的筒仓储藏压力理论第79-82页
     ·筒仓中小麦堆密度与粮层深度的关系第82-84页
第八章 基于密度变化条件下的筒仓储粮压应力第84-90页
   ·储料压应力计算理论及方法第84-87页
     ·Janssen 理论第84-85页
     ·Reimbert 理论第85-86页
     ·本文筒仓压力计算方法第86-87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87-90页
     ·本文理论计算结果第87-88页
     ·本文理论与其他理论计算结果比较第88-90页
第九章 基于密度变化条件下的筒仓储粮总重量第90-94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90-92页
     ·粮堆内摩擦角对储粮总重量的影响第90-91页
     ·仓壁摩擦系数对储粮总重量的影响第91页
     ·容重对储粮总重量的影响第91页
     ·样品含水率对储粮总重量的影响第91-92页
   ·实例分析第92-94页
     ·实例一第92-93页
     ·实例二第93-94页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4-99页
   ·主要结论第94-97页
   ·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附录第101-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芽大豆成分变化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小麦粉储藏期间挥发性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