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序言 为什么研究“含混”? | 第5-7页 |
上篇 何为含混:含混概念的历史梳理 | 第7-25页 |
第一章 燕卜荪的含混理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含混的语言学本义 | 第7-9页 |
第二节 燕卜荪对含混的借用与转化 | 第9-15页 |
第三节 燕卜荪含混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燕卜荪之后的含混理论 | 第16-23页 |
第一节 雅各布森与含混理论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罗兰·巴特与含混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节 耶鲁学派与含混理论 | 第19-22页 |
第四节 互文性研究与含混理论 | 第22-23页 |
余论 含混概念的三个维度 | 第23-25页 |
下篇 怎样含混:含混的书写策略与美学风格 | 第25-39页 |
第三章 含混的书写策略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含混与重复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文本内重复 | 第26-30页 |
第三节 文本外重复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含混的美学风格 | 第33-37页 |
第一节 含混与记忆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含混与愉快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含混与更新美学 | 第36-37页 |
余论 含混理论的局限性与超越的可能性 | 第37-39页 |
结语 含混:一个并不先锋的理论概念 | 第39-41页 |
参考书目 | 第41-44页 |
索引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