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与对策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次 | 第8-10页 |
0 绪论 | 第10-19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已有理论基础 | 第1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建立了概念模型框架 | 第18页 |
·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提出了两个创新观点 | 第18-19页 |
1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概念 | 第19-30页 |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 | 第19-23页 |
·国外高校的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创造经济新优势 | 第20-22页 |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历发展三阶段 | 第22-23页 |
·影响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因素 | 第23-26页 |
·PEST外部环境: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将大有可为 | 第23-25页 |
·SWOT影响因子: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应理性为先 | 第25-26页 |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概念模型 | 第26-30页 |
·核心展示 | 第27-28页 |
·评价体系 | 第28页 |
·图形表现 | 第28-30页 |
2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分析 | 第30-42页 |
·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 | 第30-34页 |
·中小型企业提供七成就业岗位 | 第31-32页 |
·创业与就业正相关非线性关系 | 第32-33页 |
·经济从资源驱动转为创业驱动 | 第33-34页 |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优势效应” | 第34-39页 |
·机会型创业比之生存型创业带动就业贡献更大 | 第34-36页 |
·知识型创业较非知识型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更强 | 第36-37页 |
·大学生更具备优势成为机会型、知识型创业者 | 第37-39页 |
·四种经验模式的“显示效应” | 第39-42页 |
·上海模式:政府主导型 | 第39-40页 |
·浙江模式:市场拉动型 | 第40页 |
·中南模式:高校实践型 | 第40-41页 |
·广州模式:混合推进型 | 第41-42页 |
3 提升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对策 | 第42-51页 |
·增强创业教育功能 | 第42-46页 |
·改变创业观念,引导有才能的人想创业 | 第43-44页 |
·提升创业能力,帮助想创业的人长才干 | 第44-45页 |
·培育创业精神,实现带动就业长期效应 | 第45-46页 |
·优化创业教育环境 | 第46-48页 |
·合理界定和发挥高校、政府、市场的作用 | 第46-47页 |
·合力提供师资、资金、政策、平台等条件 | 第47-48页 |
·谋求教育经济互动 | 第48-51页 |
·促进“创业教育-大学变革”的良性互动 | 第48-49页 |
·促进“创业教育-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 第49-50页 |
·实现“创业教育-民族素质”的良性发展 | 第50-51页 |
4 武汉高校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证研究 | 第51-61页 |
·实证研究过程 | 第51-53页 |
·实证对象的选取 | 第51页 |
·实证研究的方法 | 第51-53页 |
·实证研究结果 | 第53-60页 |
·创业的认识现状 | 第53-55页 |
·带动就业的实效 | 第55-57页 |
·面临障碍及需求 | 第57-60页 |
·研究结果及意义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