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对金融中心功能及成因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对金融中心发展和比较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金融中心建设中政府作用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框架结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创新点 | 第18页 |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金融中心及政府作用的相关理论 | 第19-29页 |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形成条件 | 第19-21页 |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区域金融中心形成基本条件 | 第20-21页 |
·政府作用与金融中心建设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21-26页 |
·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 | 第21-24页 |
·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 第24-26页 |
·区域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26-28页 |
·集聚效应 | 第26-27页 |
·辐射效应 | 第27页 |
·促进经济增长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模式及政府作用借鉴 | 第29-37页 |
·我国建设政府推动型区域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模式的比较 | 第30-32页 |
·承接中继型建设模式 | 第30-31页 |
·双核型建设模式 | 第31页 |
·政府适当主导型模式 | 第31-32页 |
·政府扶持型模式 | 第32页 |
·我国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模式比较 | 第32页 |
·我国主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政府作用的借鉴 | 第32-36页 |
·上海 | 第33-34页 |
·北京 | 第34-35页 |
·深圳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山东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状分析 | 第37-51页 |
·山东金融业发展现状 | 第37-38页 |
·济南-青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形成机制 | 第38-47页 |
·济南-青岛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三方推力 | 第39-42页 |
·济南-青岛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双重拉力 | 第42-44页 |
·济南-青岛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政府作用力 | 第44-47页 |
·济南、青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政府扶持力度不到位 | 第47页 |
·政府财政实力偏弱 | 第47-48页 |
·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 第48-50页 |
·金融人才结构性短缺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发挥政府作用建设山东区域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 第51-58页 |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 第51-53页 |
·强化政府组织规划能力 | 第51页 |
·加强政策鼓励,促进金融集聚 | 第51-52页 |
·提升政府金融管理能力 | 第52-53页 |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第53页 |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 第53-54页 |
·济南 | 第53-54页 |
·青岛 | 第54页 |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 第54-56页 |
·完善信用体系,创建优良信用环境 | 第54页 |
·健全金融风险机制,构建金融稳定环境 | 第54-55页 |
·规范金融秩序,完善监管体系 | 第55页 |
·加强金融合作,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 第55-56页 |
·积极培育和引进人才 | 第56-57页 |
·建立高层次金融人才培训中心 | 第56页 |
·利用优惠政策吸引金融人才 | 第56页 |
·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