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一般救助义务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5页
中文文摘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导论第10-22页
 一、 研究动因与意义第10-14页
 二、 研究现状第14-18页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18-20页
 四、 研究创新第20-22页
第一章 一般救助义务的概述第22-58页
 第一节 救助义务的概述第22-37页
  一、 救助、义务的释义第22-25页
  二、 救助义务的概念第25-27页
  三、 救助义务与作为义务、注意义务第27-34页
  四、 救助义务的类型第34-37页
 第二节 一般救助义务概念的界定第37-48页
  一、 一般救助义务的定义第37-41页
  二、 一般救助义务称谓之辩第41-43页
  三、 一般救助义务与见义勇为、无因管理关系辨析第43-48页
 第三节 一般救助义务的历史考察第48-58页
  一、 一般救助义务的思想起源第49-50页
  二、 古代一般救助义务的刑法化:肯定阶段第50-53页
  三、 近现代一般救助义务的纯道德回归:否定阶段第53-54页
  四、 一般救助义务的民法化:否定之否定阶段第54-58页
第二章 一般救助义务的人学基础第58-92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第58-76页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渊源第58-62页
  二、 马克思恩格斯人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62-69页
  三、 列宁的人学思想第69-71页
  四、 小结第71-76页
 第二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第76-92页
  一、 毛泽东人学思想第76-79页
  二、 邓小平人学思想第79-82页
  三、 江泽民人学思想第82-84页
  四、 胡锦涛人学思想第84-87页
  五、 小结第87-92页
第三章 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理论依据第92-130页
 第一节 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学术争论第92-104页
  一、 反对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理由第92-97页
  二、 赞成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理论第97-100页
  三、 本文的观点第100-104页
 第二节 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理论依据第104-130页
  一、 基本道德的法律化第104-111页
  二、 风险社会理论第111-115页
  三、 生命神圣理论第115-119页
  四、 社会协作理论第119-123页
  五、 保护弱势理论第123-127页
  六、 小结第127-130页
第四章 一般救助义务的法律规范第130-188页
 第一节 立法模式选择:民法化抑或刑法化第131-139页
  一、 观点纷争第131-134页
  二、 选择民法化的缘由第134-139页
 第二节 一般救助义务的具体设定第139-168页
  一、 适用的主体第140-146页
  二、 适用的条件第146-155页
  三、 救助的方式第155-160页
  四、 不救助侵权的法律责任第160-168页
 第三节 一般救助义务的理论困境与出路第168-188页
  一、 救助义务的主体认定第168-173页
  二、 不救助侵权的因果关系判断第173-179页
  三、 立法效果适得其反的回应第179-183页
  四、 立法带来的风险分析第183-188页
第五章 救助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完善第188-252页
 第一节 救助者权益保障的比较法考察第190-218页
  一、 救助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第191-202页
  二、 救助者造成被救助者或第三人损害的豁免权第202-212页
  三、 救助者的报酬请求权第212-217页
  四、 小结第217-218页
 第二节 我国救助者权益保障的现状分析第218-229页
  一、 我国古代对救助者权益的保护第218-219页
  二、 救助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第219-229页
 第三节 救助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完善第229-252页
  一、 救助者受损的赔偿及补偿权第231-237页
  二、 救助者致损的责任豁免权第237-240页
  三、 救助者有限的报酬请求权第240-244页
  四、 救助者的不被诬陷权第244-252页
结语第252-254页
附录1第254-262页
附录2第262-264页
参考文献第264-28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82-284页
致谢第284-286页
个人简历第286-287页

论文共2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
下一篇: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