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前言 | 第11-22页 |
| ·叶形态与叶养分回流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叶形态性状 | 第11-12页 |
| ·养分回流率与养分回流能力 | 第12-14页 |
| ·生态化学计量学 | 第14-1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 ·研究区域概括 | 第22-25页 |
| ·栓皮栎分布区气候特点 | 第22-24页 |
| ·研究地土壤特点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 ·样地选择 | 第25页 |
| ·林分选择和样树确定 | 第25-26页 |
| ·气象数据收集 | 第26页 |
| ·鲜叶采集 | 第26页 |
| ·凋落叶采集 | 第26-27页 |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7页 |
| ·样品处理 | 第27页 |
| ·化学分析 | 第27-28页 |
| ·叶片形态的测定 | 第28页 |
| ·养分回流率和养分回流能力的测定 | 第28-29页 |
| ·鲜叶、凋落叶、以及回流N:P 比的计算 | 第29页 |
|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7页 |
| ·区域尺度上栓皮栎林分土壤养分格局 | 第30-32页 |
| ·土壤养分含量变异特点 | 第30-31页 |
| ·土壤养分含量与地理和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31-32页 |
| ·栓皮栎叶形态变异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2-36页 |
| ·栓皮栎叶形态特征 | 第32-34页 |
| ·栓皮栎叶片形态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 | 第34-35页 |
| ·栓皮栎叶形态与地理和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35-36页 |
| ·土壤养分与叶形态的关系 | 第36页 |
| ·栓皮栎N、P 回流率变异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6-42页 |
| ·N、P 养分回流率 | 第36-38页 |
| ·鲜叶、凋落叶以及回流养分和回流率的相互关系 | 第38-39页 |
| ·N、P 回流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39-41页 |
| ·N、P 回流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41-42页 |
| ·叶片形态性状与回流率的关系 | 第42页 |
| ·N、P 回流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2-47页 |
| ·鲜叶、凋落叶及回流养分的化学计量特征 | 第42-43页 |
| ·回流过程N、P 养分化学计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43-44页 |
| ·回流过程N、P 养分化学计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44-45页 |
| ·回流过程N、P 养分化学计量对叶片形态性状的影响 | 第45-47页 |
| 4 讨论 | 第47-58页 |
| ·环境因子对栓皮栎叶形态变异格局的影响 | 第47-49页 |
| ·环境因子对栓皮栎N、P 养分回流的影响 | 第49-52页 |
| ·栓皮栎鲜叶与凋落叶N:P 格局形成的驱动因子 | 第52-54页 |
| ·鲜叶和凋落叶N:P 化学计量的养分限制指示作用 | 第54-58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 附录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