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性能及整车操纵稳定性试验仿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车辆操纵稳定性概述 | 第10页 |
·车辆操纵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虚拟样机技术及 ADAMS | 第14-22页 |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第14页 |
·多体动力学介绍 | 第14-16页 |
·多体动力学简介 | 第14-15页 |
·多体动力学建模理论 | 第15-16页 |
·多体动力学求解 | 第16页 |
·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 ADAMS | 第16-20页 |
·ADAMS 软件简述 | 第16-18页 |
·ADAMS 建模理论和解算方法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模型参数 | 第22-30页 |
·整车参数 | 第22页 |
·整车各定位参数 | 第22-26页 |
·前悬架空间结构及定位点坐标 | 第22-24页 |
·后悬架空间结构及定位点坐标 | 第24-26页 |
·模型力学和质量参数 | 第26-28页 |
·前、后减振器阻尼特性参数 | 第26-27页 |
·前后悬架弹簧特性参数 | 第27页 |
·确定整车转动惯量 | 第27-28页 |
·车辆结构部件的质量参数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车辆仿真模型的创建 | 第30-40页 |
·建立模型时的假设 | 第30页 |
·确定整车坐标系 | 第30页 |
·悬架系统模型 | 第30-32页 |
·前悬架模型 | 第30-31页 |
·多连杆独立后悬架建模 | 第31-32页 |
·转向系模型 | 第32页 |
·动力系统模型 | 第32-33页 |
·制动系统模型 | 第33页 |
·横向稳定杆模型 | 第33-34页 |
·车身模型 | 第34-35页 |
·轮胎模型 | 第35-37页 |
·整车仿真模型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五章 悬架性能仿真分析 | 第40-58页 |
·前悬架—转向仿真模型 | 第40页 |
·路面不平度对悬架参数的影响 | 第40-44页 |
·车轮外倾角变化分析 | 第41页 |
·主销后倾角变化情况分析 | 第41-42页 |
·主销内倾角变化情况分析 | 第42-43页 |
·车轮前束角变化情况分析 | 第43-44页 |
·车轮侧向滑移量分析 | 第44页 |
·悬架结构参数灵敏度试验设计分析 | 第44-47页 |
·悬架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第47-51页 |
·优化前后整车性能仿真对比 | 第51-53页 |
·车身侧倾对悬架参数的影响 | 第53-56页 |
·双横臂独立前悬架侧倾中心 | 第53-54页 |
·侧倾转向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车辆操纵稳定性试验仿真及分析评价 | 第58-90页 |
·车辆基本操纵模型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59-65页 |
·车辆前轮转角输入稳态响应 | 第63-64页 |
·车辆前轮转角输入瞬态响应 | 第64页 |
·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 | 第64-65页 |
·转向盘阶跃输入仿真试验 | 第65-68页 |
·试验方法 | 第65页 |
·仿真试验 | 第65-67页 |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评价 | 第67-68页 |
·回正性能仿真试验 | 第68-73页 |
·试验方法 | 第68页 |
·低速回正性仿真试验 | 第68-70页 |
·高速回正性仿真试验 | 第70-71页 |
·回正性能评价分析 | 第71-73页 |
·转向轻便性仿真试验 | 第73-76页 |
·试验方法 | 第73页 |
·仿真数据处理 | 第73-74页 |
·转向轻便性评价指标 | 第74页 |
·转向轻便性仿真 | 第74-76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6页 |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 | 第76-82页 |
·试验方法 | 第77页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77页 |
·稳态回转评价指标 | 第77-78页 |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 | 第78-81页 |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重心高度对车辆操纵性的影响 | 第82-85页 |
·阶跃转角输入瞬态响应分析 | 第82-84页 |
·质心高度对车辆频率响应的影响 | 第84-85页 |
·质心水平位移对车辆转向特性的影响 | 第85-87页 |
·上控制臂前支点 Z 坐标对操纵性的影响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总结 | 第90-91页 |
·工作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附录 | 第98-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