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前言 | 第9-10页 |
·选题来源及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试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 第12页 |
·生物修复的目标 | 第12-13页 |
·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循环及去除原理 | 第13-14页 |
·水体中氮的循环及去除原理 | 第13页 |
·水体中磷的循环及去除原理 | 第13-14页 |
·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原位生物修复 | 第15-19页 |
·人工复氧 | 第15页 |
·接种微生物技术 | 第15-16页 |
·培养土著微生物技术 | 第16-18页 |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8-19页 |
·异位生物修复 | 第19-20页 |
·土地处理技术 | 第19页 |
·湿地处理技术 | 第19-20页 |
·生物膜技术 | 第20页 |
·本试验的生物修复技术作用机理分析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实验所需的设备、仪器和试剂 | 第22页 |
·监测项目与方法 | 第22-25页 |
·实验测定指标的选取及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监测方法 | 第24-25页 |
·监测依据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以光合细菌为主的生物修复老干鱼塘受损水生态系统小试 | 第26-39页 |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6页 |
·试验条件及内容 | 第26-27页 |
·试验条件、规模及时间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监测方案 | 第26-27页 |
·环境背景分析 | 第27页 |
·模拟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7-32页 |
·透明度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27-29页 |
·总磷(TP)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29页 |
·总氮(TN)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悬浮物(SS)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0页 |
·生化需氧量(BOD_5)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CODcr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1页 |
·溶解氧(DO)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1-32页 |
·叶绿素a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2页 |
·试验感官效果变化对比分析 | 第32-34页 |
·藻类浮游生物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底泥消减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试验期间前60天的TN、TP变化讨论 | 第36页 |
·试验药剂投加量讨论 | 第36页 |
·试验条件讨论 | 第36-37页 |
·试验药剂投放量讨论 | 第37页 |
·试验技术讨论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以光合细菌为主的生物修复永昌渔场受损水生态系统扩大性试验 | 第39-58页 |
·试验水体环境背景分析 | 第39-40页 |
·位置及地形分析 | 第39页 |
·水质状况分析 | 第39-40页 |
·试验区底泥污染分析 | 第40页 |
·环境气象条件分析 | 第40-41页 |
·气象条件 | 第40-41页 |
·以光合细菌为主的生物修复永昌鱼塘受损水生态系统扩大性试验 | 第41-5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监测方案 | 第41页 |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41-51页 |
·讨论 | 第51-57页 |
·试验前60天(2004年11月12日至2005年1月13日)污染物去除讨论 | 第51-54页 |
·2005年3月份相对稳定时期(2005年3月1日至31日)特殊试验 | 第54页 |
·试验结果纵向对比 | 第54页 |
·底泥削减讨论 | 第54-55页 |
·光合细菌与水交换量、污染物的关系 | 第55-56页 |
·以PSB为主的生物修复技术与环境、气象关系讨论 | 第56-57页 |
·生物制剂量与污水浓度、滤食性鱼类比例关系讨论 | 第57页 |
·环境因素讨论 | 第57页 |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光合细菌制剂的水生态及安全性研究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建议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