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油乳化及其乳化液性质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能源与环境 | 第8-9页 |
|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 第9-10页 |
| ·世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 | 第10-13页 |
|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对我国意义重大 | 第13-14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生物油的制备、性质及精制 | 第16-33页 |
| ·生物质的热解 | 第16-17页 |
| ·热解原理 | 第16页 |
| ·热解装置 | 第16-17页 |
| ·热解气的冷凝 | 第17-20页 |
| ·生物质热解气的组成和性质 | 第17-18页 |
| ·不可冷凝气的影响 | 第18-19页 |
| ·冷凝温度和速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 ·生物油性质 | 第20-27页 |
| ·生物油的化学组成 | 第20-21页 |
| ·生物油的理化特性 | 第21-27页 |
| ·国内外生物油精制技术现状 | 第27-33页 |
| 第3章 生物油/柴油乳化工艺研究 | 第33-44页 |
| ·乳化剂的选择及优化 | 第33-34页 |
| ·复配乳化剂的选择 | 第34-37页 |
| ·乳化油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 第37-42页 |
| ·HLB 值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乳化温度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乳化时间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助乳化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 ·乳化剂浓度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乳化机理分析 | 第42-44页 |
| 第4章 乳化油的腐蚀性测试及其应用研究 | 第44-56页 |
| ·乳化油的理化性质 | 第44-45页 |
| ·乳化油腐蚀性试验 | 第45-48页 |
| ·一般金属腐蚀性试验 | 第46-48页 |
| ·标准铜片腐蚀性试验 | 第48页 |
| ·腐蚀的金属表面分析 | 第48-54页 |
| ·金属表面腐蚀前后的元素组成变化 | 第48-49页 |
| ·腐蚀前后金属表面的沉积物 | 第49-51页 |
| ·腐蚀前后金属表面其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变化 | 第51-54页 |
| ·乳化油应用在柴油机上的排气分析 | 第54-56页 |
| 第5章 生物油精制调节 pH 值试验研究 | 第56-62页 |
| ·生物油酸性组分分析 | 第56页 |
| ·液液萃取有机酸试验和红外光谱图分析 | 第56-59页 |
| ·萃取后生物油 pH 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 ·萃取稀释剂的影响 | 第60页 |
| ·萃取后生物油的腐蚀性试验 | 第60-62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62-64页 |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3页 |
|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