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暂缓起诉的界定 | 第8-11页 |
一、暂缓起诉的界定 | 第8页 |
二、暂缓起诉的特征 | 第8-9页 |
三、暂缓起诉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9-11页 |
(一) 与相对不起诉的比较 | 第9页 |
(二) 与起诉的比较 | 第9-10页 |
(三) 与缓刑的比较 | 第10-11页 |
第二部分 暂缓起诉在我国的实践探索与评价 | 第11-19页 |
一、各地检察机关试行暂缓起诉的现状 | 第11-15页 |
(一) 上海长宁区检察院——最早探索暂缓起诉 | 第11-12页 |
(二) 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对在校大学生实行暂缓不起诉 | 第12页 |
(三) 江苏省镇江市检察院——暂缓起诉惠及“经济能人” | 第12-13页 |
(四) 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对致人重伤的未成年中学生实行暂缓不起诉 | 第13-14页 |
(五) 各地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实行暂缓起诉较为普遍 | 第14页 |
(六) 石家庄市长安区检察院——发出国内第一份社会服务令 | 第14-15页 |
(七) 上海市检察机关——建立社会观护站矫治外来失足少年 | 第15页 |
二、暂缓起诉试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三、各界对暂缓起诉的评价 | 第17-19页 |
(一) 赞成论 | 第17页 |
(二) 反对论 | 第17-18页 |
(三) 检方高层表态 | 第18-19页 |
第三部分 两大法系主要国家暂缓起诉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 第19-26页 |
一、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暂缓起诉的立法与实践 | 第19-23页 |
(一) 日本的暂缓起诉 | 第19-21页 |
(二) 德国的暂缓起诉 | 第21-23页 |
二、英美法系主要国家暂缓起诉的立法与实践 | 第23-24页 |
(一) 美国的暂缓起诉 | 第23页 |
(二) 英国的暂缓起诉 | 第23-24页 |
三、两大法系主要国家暂缓起诉的启示 | 第24-26页 |
(一) 暂缓起诉制度法律化是许多国家的共同特征 | 第24页 |
(二) 赋予检察官暂缓起诉裁量权并降低起诉率是各国的普遍做法 | 第24-25页 |
(三) 注重建立配套措施对被暂缓起诉人实施有效的矫治 | 第25页 |
(四) 体现了对犯罪人员非刑罚化与非监禁化的行刑趋势 | 第25-26页 |
第四部分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确立暂缓起诉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6-35页 |
一、暂缓起诉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二、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确立暂缓起诉的必要性 | 第27-31页 |
(一) 未成年人犯罪不断攀升以及初犯、偶犯、轻刑犯的大量存在——确立暂缓起诉的直接动因 | 第27-28页 |
(二) 现行起诉制度的缺陷要求确立暂缓起诉 | 第28-29页 |
(三) 诉讼经济的实现要求确立暂缓起诉 | 第29-30页 |
(四) 暂缓起诉的确立有利于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的工作方针 | 第30-31页 |
三、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确立暂缓起诉的可行性 | 第31-35页 |
(一) 对未成年犯施行的轻缓刑事政策为暂缓起诉的确立提供政策依据 | 第31页 |
(二) 我国缓刑制度的良好运作和暂缓起诉的成功探索为暂缓起诉的确立奠定实践基础 | 第31-32页 |
(三) 日趋完善的少年检察制度为暂缓起诉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 第32-33页 |
(四) 现有的未成年犯矫治措施为暂缓起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 第33-35页 |
第五部分 构建我国暂缓起诉制度的设想 | 第35-43页 |
一、立法上的完善 | 第35页 |
二、暂缓起诉的适用条件 | 第35-36页 |
(一) 对象条件 | 第35页 |
(二) 轻罪条件 | 第35-36页 |
(三) 悔罪条件 | 第36页 |
三、暂缓起诉的运作程序 | 第36-39页 |
(一) 暂缓起诉决定的作出与宣布 | 第36-37页 |
(二) 暂缓起诉考验期的确立 | 第37页 |
(三) 对被暂缓起诉人实施矫治 | 第37-39页 |
(四) 矫治结束后的处理结果 | 第39页 |
四、暂缓起诉的监督机制 | 第39-41页 |
(一) 上级检察机关的监督 | 第40页 |
(二)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 | 第40-41页 |
五、暂缓起诉的救济机制 | 第41-43页 |
(一) 对被害人的救济 | 第41-42页 |
(二) 对被暂缓起诉人的救济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