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MOS14编码了拟南芥的TRN-SR及其在免疫反应中的功能研究

Abstract第1-4页
摘要第4-7页
引言第7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7-28页
   ·植物先天性免疫反应第8-18页
     ·PAMP Triggered Immunity-PTI第9-13页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第9页
       ·PAMPs与受体的识别第9-12页
       ·PAMPs下游反应的激活第12-13页
     ·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 ETI第13-18页
       ·病原菌效应因子-Effector第13-14页
       ·R蛋白第14-18页
   ·植物系统获得性免疫反应-SAR第18-22页
     ·SA的重要性第18-19页
     ·SA的合成第19页
     ·SA水平的调控第19-20页
     ·SA下游的信号第20-21页
     ·SAR的系统信号分子第21-22页
     ·SAR的发生机制小结第22页
   ·植物免疫反应中的核质运输第22-25页
     ·核质转运的机制第23-24页
     ·核转运受体第24页
     ·核质运输和植物免疫第24-25页
   ·选择性剪接与植物免疫第25-27页
     ·植物免疫反应中的选择性剪接第25-26页
     ·SR蛋白对选择性剪接的调控第26-27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第2章 拟南芥TRN-SR对R基因的剪接调控第28-75页
   ·研究背景第28页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28-36页
     ·植物材料第28-29页
     ·分子生物学菌种第29页
     ·病原菌材料第29页
     ·常用仪器和试剂第29-30页
     ·引物序列第30-33页
     ·本实验中构建的载体第33页
     ·常用培养基配制第33-35页
     ·常用试剂配制第35-36页
   ·实验方法第36-48页
     ·拟南芥的培养第36-37页
     ·载体构建基本步骤第37-40页
     ·转基因植物的获得和鉴定第40-41页
     ·GUS染色第41页
     ·mRNA反转录获得cDNA第一链第41-43页
     ·Real time PCR检测基因表达第43页
     ·SA的提取和定量第43-44页
     ·病原菌感染实验第44-45页
     ·Confocal观察转基因植株GFP的亚细胞定位第45页
     ·酵母双杂交第45-46页
     ·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第46-47页
     ·CTAB法提取植物DNA第47-48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8页
   ·实验结果第48-73页
     ·MOS14的突变抑制了snc1组成型抗病的表型第49-53页
       ·MOS14的突变抑制了snc1 npr1植物"sncy"的形态特征第49页
       ·MOS14的突变抑制了病程相关基因PR1和PR2的表达第49-50页
       ·MOS14的突变抑制了组成型的SA积累第50-51页
       ·MOS14的突变抑制了snc1 npr1对H.a.Noco2的抗性第51-52页
       ·mos14-1对snc1 npr1抑制机制初探第52-53页
       ·小结第53页
     ·MOS14的图位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第53-60页
       ·mos14-1的图位克隆第54-57页
       ·互补实验第57-59页
       ·At5g62600编码产物的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第59-60页
       ·小结第60页
     ·MOS14编码了拟南芥中一个TRN-SR蛋白第60-66页
       ·MOS14的亚细胞定位第61-62页
       ·MOS14和SR蛋白及AtRAN1的相互作用研究第62-63页
       ·SR蛋白在Col-0和mos14-1中的定位第63-65页
       ·mos14-1中前体mRNA的剪接第65-66页
       ·小结第66页
     ·MOS14在拟南芥抗病反应中的功能研究第66-73页
       ·MOS14的突变影响了SNC1/snc1的选择性剪接第67-68页
       ·mos14-1对RPS4选择性剪接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影响第68-70页
       ·MOS14对其它R基因介导的"基因对基因"抗性的作用第70-71页
       ·MOS14在拟南芥基础抗性中的作用第71-72页
       ·小结第72-73页
   ·分析与讨论第73-75页
第3章 总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3页
附录-缩略词表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作者简介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eurturin和TH双顺反子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对恒河猴帕金森氏病模型的组合基因治疗评价
下一篇:戊型肝炎病毒在家禽、家畜中的流行及其ORF3蛋白与人肝细胞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