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六、研究进程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及对教师的指导要求 | 第14-24页 |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 第14-16页 |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第16-18页 |
(一) 时空环境的开放性 | 第16-17页 |
(二) 组织形式多样化 | 第17-18页 |
(三) 学习方式综合化 | 第18页 |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指导的要求 | 第18-24页 |
(一) 教师角色的变化 | 第18-21页 |
(二)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指导的基本要求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 第24-34页 |
一、教师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 第24-25页 |
(一) 教师思想准备不足 | 第24页 |
(二) 教师的知识准备不足 | 第24页 |
(三) 教师的备课准备不足 | 第24-25页 |
二、教师的指导方法不恰当 | 第25-34页 |
(一) 课题形成阶段 | 第25-27页 |
(二) 课题探究阶段 | 第27-30页 |
(三) 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完善 | 第30-31页 |
(四) 对研究过程缺乏有效管理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对策 | 第34-48页 |
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 第34-36页 |
(一) 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上 | 第34页 |
(二) 要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 第34-35页 |
(三)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情境激发 | 第35页 |
(四) 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树立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 第35-36页 |
二、教师应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 | 第36-46页 |
(一) 教师应遵循“活动性”的指导原则 | 第36-37页 |
(二) 教师应遵循“生活性”的指导原则 | 第37-41页 |
(三) 教师应遵循“民主性”的指导原则 | 第41-43页 |
(四) 教师应遵循“合作性”的指导原则 | 第43-46页 |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个人素质的提升 | 第46-48页 |
(一) 教师要具备教学科研和课程教材的研究能力 | 第46页 |
(二) 教师要具有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 第46-47页 |
(三) 教师要有未来意识和预见能力 | 第47页 |
(四) 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身心素质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具体的指导策略 | 第48-62页 |
一、前期准备阶段的指导策略 | 第48-49页 |
二、选题阶段的指导策略 | 第49-54页 |
(一) 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49-51页 |
(二) 选题的几种操作方式 | 第51-53页 |
(三) 学法指导,向学生介绍提问的方法 | 第53页 |
(四) 分析指导,确立课题 | 第53-54页 |
三、课题实施阶段的指导策略 | 第54-62页 |
(一) 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学法指导策略 | 第54-56页 |
(二) 教学实施中的心理引导策略 | 第56-57页 |
(三) 课题实施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 | 第57-58页 |
(四) 结题阶段教师的指导策略 | 第58-61页 |
(五) 教师要掌握正确的评价策略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