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目录 | 第11-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RL) | 第16-23页 |
·报废汽车(End of Life Automobile,EOLA)回收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7-37页 |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一般概念 | 第27-29页 |
·报废汽车的界定 | 第27-28页 |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界定 | 第28-29页 |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 第29-31页 |
·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研究现状 | 第31页 |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 | 第31-34页 |
·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分枝定界法(Branch and Bound,BaB)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报废汽车回收处理体系 | 第37-49页 |
·国外报废汽车回收处理模式 | 第37-42页 |
·国外相关的法规 | 第37-38页 |
·国外处理体系的介绍 | 第38-42页 |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处理模式 | 第42-45页 |
·我国相关的法规 | 第42-43页 |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现有模式 | 第43-45页 |
·国内外报废汽车处理模式的比较 | 第45-47页 |
·处理模式的不同 | 第45-46页 |
·国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7页 |
·实施汽车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的必要性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模型 | 第49-59页 |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的引入 | 第49-50页 |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的特点 | 第50页 |
·问题描述 | 第50-51页 |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模型 | 第51-55页 |
·模型设计 | 第51-52页 |
·模型假设 | 第52页 |
·符号说明 | 第52-54页 |
·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模型求解工具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汽车报废量预测——以上海市汽车报废量为例 | 第59-73页 |
·预测指标及数据 | 第59-61页 |
·指标选取 | 第59页 |
·数据来源 | 第59-61页 |
·PCA-BP模型 | 第61-62页 |
·模型求解工具 | 第62-63页 |
·模型实现结果 | 第63-71页 |
·PCA预处理结果 | 第63-69页 |
·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上海市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实证研究 | 第73-85页 |
·运营现状 | 第73-76页 |
·概况 | 第73页 |
·网络分布 | 第73-76页 |
·模型参数 | 第76-80页 |
·设计方案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总结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录 | 第93-97页 |
求解MILP模型Lingo代码 | 第93-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