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亲属容隐制度的形成背景 | 第12-17页 |
(一) 思想基础 | 第12-13页 |
(二) 经济基础 | 第13-14页 |
(三) 政治制度基础 | 第14-17页 |
二、亲属容隐制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 第17-29页 |
(一) 先秦时期——亲属容隐制度的思想先导 | 第17-19页 |
(二) 两汉及南北朝时期——亲属容隐制度的正式确立 | 第19-22页 |
(三) 隋唐至明清时期——亲属容隐制度的成熟 | 第22-27页 |
(四) 清末至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亲属容隐制度的尾声 | 第27-28页 |
(五) 新中国成立之后——亲属容隐制度的废除 | 第28-29页 |
三、中国古代亲属容隐制度的发展变化规律 | 第29-34页 |
(一) 亲属范围不断扩大 | 第29-30页 |
(二) 亲属容隐由“卑为尊隐”向“尊卑互隐”转化 | 第30页 |
(三) 亲属容隐的法律性质由法定义务向法定权利过渡 | 第30-32页 |
(四) 亲属容隐形式趋于明确化和多样化 | 第32-34页 |
四、亲属容隐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 | 第34-38页 |
(一) 亲属容隐制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 第34-35页 |
(二) 亲属容隐制度在历史上的消极作用 | 第35-38页 |
五、亲属容隐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第38-43页 |
(一) 亲属容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 第38-41页 |
(二) 亲属容隐在现代社会的构建框架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