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图片目录 | 第7-12页 |
论文摘要 | 第12-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本研究涉及的基本观点 | 第18-27页 |
一、作为音乐表现工具的乐器,其本质是人的“自然的肢体”的延长 | 第18-20页 |
二、乐器是人类通过音乐表达内心情感活动和交流思想文化的一种工具 | 第20-22页 |
三、器乐本身是一个广阔的学习领域 | 第22-23页 |
四、器乐是实施民族文化主体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 第23-25页 |
五、器乐是学生获得音乐修养、养成乐于亲近音乐的态度、乐于终身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的重要途径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国外部分国家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概况 | 第27-44页 |
一、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概况 | 第27-32页 |
二、奥尔夫乐器的特点及功能 | 第32-34页 |
三、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概况 | 第34-40页 |
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概况 | 第40-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我国近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 | 第46-116页 |
第一节 清末民初至国立音乐院成立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1892-1927) | 第47-55页 |
第二节 国立音乐院成立后至解放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1927-1949) | 第55-71页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1949-1966) | 第71-76页 |
第四节 “文革”时期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1966-1976) | 第76-78页 |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末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1976-2000) | 第78-102页 |
第六节 二十世纪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讨论 | 第102-116页 |
一、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思想文化变迁等因素,直接影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发展 | 第102-103页 |
二、一百多年来,我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认识始终是不到位的 | 第103-109页 |
三、百余年来,我们始终未能找到真正适合于我国中小学生发展的器乐教学实践形式 | 第109-116页 |
第三章 我国中西部及边远地区部分欠发达市县与东部沿海及部分发达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调研报告 | 第116-223页 |
调研地区示意图 | 第117-118页 |
第一节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调研报告 | 第118-130页 |
第二节 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调研报告 | 第130-140页 |
第三节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调研报告 | 第140-150页 |
第四节 江苏省苏州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调研报告 | 第150-164页 |
第五节 广东省东莞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调研报告 | 第164-180页 |
第六节 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调研报告 | 第180-209页 |
第七节 当前影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持续稳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及相关讨论 | 第209-223页 |
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 第209-210页 |
二、地区文化教育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对学校美育的认识与实践 | 第210-211页 |
三、学校文化建设及校长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念,对学校音乐教育受重视程度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 | 第211-212页 |
四、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认识不到位,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始终不够明确 | 第212-216页 |
五、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学习、练习及展演活动未能遵循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三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216-217页 |
六、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课外器乐社团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课外器乐活动与课内器乐教学总体发展始终不相匹配,二者互为支持、共促共进的关系尚未形成 | 第217-219页 |
七、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关系和理念不够清晰,器乐教学尚未达到一种民族音乐文化自觉的发展状态 | 第219-223页 |
第四章 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发展对策 | 第223-243页 |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基本理念及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 | 第224-227页 |
第二节 中小学校课堂器乐教学的有序组织与发展及课外、校外器乐活动的展演与宣传 | 第227-236页 |
第三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师资培养与教学研修 | 第236-240页 |
第四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材料的组织与出版及教学用乐器的制造、督检、售后服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范 | 第240-243页 |
结论 | 第243-247页 |
一、没有“器乐”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是苍白的、不完整的,学生缺失音乐体验的重要基础 | 第243页 |
二、器乐教学对培养和发展中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养成乐于亲近音乐的态度、乐于终身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 第243-244页 |
三、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以及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差异,决定了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规定某一种模式、某一类乐器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 | 第244页 |
四、器乐教学是实施民族文化主体教育及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 第244-245页 |
五、器乐教学实践是一个多环链相扣的整体,其涉及从乐器制造到演奏、音乐表现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链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体的实施与发展 | 第245-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