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理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 ·关于运输协调方面 | 第18-20页 |
| ·关于枢纽方面 | 第20-23页 |
| ·关于协调理论方面 | 第23-25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25-28页 |
| ·论文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7-28页 |
| 第2章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理论 | 第28-49页 |
| ·旅客综合枢纽概述 | 第28-32页 |
| ·枢纽的基本特性 | 第28-31页 |
| ·客运枢纽的分类 | 第31-32页 |
| ·客运枢纽的基本功能 | 第32页 |
| ·协调理论概述 | 第32-41页 |
| ·协调的含义及协调理论 | 第32-37页 |
| ·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 ·协调理论的依据 | 第38页 |
| ·协调的特点分析 | 第38-39页 |
| ·协调的原理 | 第39-41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41-48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的条件 | 第41-44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理论模型 | 第44-45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的内容 | 第45-47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的方法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3章 旅客综合枢纽规划与选址分析 | 第49-61页 |
| ·旅客综合枢纽的规划与布局 | 第49-55页 |
| ·旅客运输枢纽布局的目标 | 第49页 |
| ·旅客交通枢纽布局的基本要求 | 第49-51页 |
| ·按交通主从关系进行枢纽布局的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 ·旅客交通枢纽总体规划方法 | 第52-55页 |
| ·旅客综合枢纽选址协调 | 第55-60页 |
| ·旅客综合枢纽选址的传统方法 | 第55页 |
| ·经典的枢纽选址模型 | 第55-58页 |
| ·传统模型的改进启发式算法 | 第58-59页 |
| ·基于交通需求的多元枢纽场站布局选址模型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4章 旅客综合枢纽设施与技术装备协调研究 | 第61-81页 |
| ·旅客综合枢纽交通设施协调 | 第61-71页 |
| ·旅客运输设备的组成 | 第61-62页 |
| ·旅客枢纽设施存在的问题及解析 | 第62-63页 |
| ·旅客枢纽设施规模需求分析 | 第63-70页 |
| ·旅客综合枢纽交通设施协调模型 | 第70-71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装备协调 | 第71-74页 |
| ·运输装备的内涵 | 第72页 |
| ·枢纽运输装备现代化要求 | 第72-73页 |
| ·枢纽运输装备协调模型 | 第73-74页 |
| ·旅客综合枢纽信息技术协调 | 第74-79页 |
| ·旅客综合枢纽信息需求分析 | 第75-77页 |
| ·枢纽信息需求内容 | 第77-79页 |
| ·旅客综合枢纽信息协调内容与模型 | 第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5章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组织管理协调 | 第81-113页 |
| ·旅客运输流线分析 | 第81-85页 |
| ·进站旅客流线 | 第81-82页 |
| ·出站旅客流线 | 第82-83页 |
| ·发送行包流线 | 第83-84页 |
| ·到达行包流线 | 第84页 |
| ·车辆流线 | 第84-85页 |
| ·旅客综合枢纽客流集散分析 | 第85-89页 |
| ·旅客集散特征分析 | 第85-87页 |
| ·旅客集散时间分布 | 第87-89页 |
| ·枢纽交通组织理论 | 第89-98页 |
| ·枢纽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 | 第89-95页 |
| ·枢纽内部交通组织方法 | 第95-97页 |
| ·外部交通组织 | 第97-98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街接换乘协调分析 | 第98-105页 |
| ·客运交通枢纽换乘街接组织概述 | 第98-99页 |
| ·客运交通换乘枢纽空间组织 | 第99-105页 |
| ·枢纽运行调度的协调与组织 | 第105-111页 |
| ·换乘枢纽运营组织模式 | 第105-106页 |
| ·换乘枢纽最短换乘时间调度研究 | 第106-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第6章 旅客综合枢纽能力与管理体制协调 | 第113-124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能力协调 | 第113-117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能力协调的内容及原则 | 第113-114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能力协调机理 | 第114-115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的能力协调双层规划模型 | 第115-117页 |
| ·旅客综合枢纽管理体制协调 | 第117-123页 |
| ·概述 | 第117-118页 |
|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 | 第118-121页 |
| ·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设想 | 第121-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7章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综合评价与实例研究 | 第124-143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4-133页 |
| ·评价的目标 | 第124页 |
| ·评价指标设定的原则 | 第124-125页 |
| ·协调评价指标 | 第125-133页 |
| ·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评价的模型 | 第133-136页 |
|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33-134页 |
| ·评价指标效用值的确定 | 第134页 |
| ·评价指标的赋权处理 | 第134-136页 |
| ·实例分析 | 第136-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7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43-14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6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6-1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7-151页 |
| 致谢 | 第151-15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52-1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