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及沉积体系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引言 | 第8-26页 |
| ·选题根据及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23-26页 |
| 2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理论模型 | 第26-37页 |
| ·可容空间的非统一性变化 | 第26-29页 |
|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理论模型 | 第29-32页 |
|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提出及组成 | 第32-37页 |
| 3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地层格架内的沉积体系展布 | 第37-7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7-42页 |
| ·沙三中、下亚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地层格架 | 第42-48页 |
| ·相标志 | 第48-56页 |
| ·单井地层及沉积学分析 | 第56-60页 |
| ·连井剖面分析 | 第60-65页 |
| ·沉积体系展布 | 第65-78页 |
| 4 孤南洼陷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地层记录 | 第78-95页 |
| ·单井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综合剖面分析 | 第78-85页 |
| ·连井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综合剖面分析 | 第85-88页 |
|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88-90页 |
| ·时频分析预测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中的转换带 | 第90-95页 |
| 5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 第95-100页 |
| ·孤南洼陷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与油气藏分布 | 第95-96页 |
| ·可容空间转换带控制有利成藏组合的发育位置 | 第96-97页 |
| ·孤南131 块典型油气藏解剖 | 第97-100页 |
| 6 结论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2页 |
| 附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