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标、研究策略和方法 | 第10-11页 |
三、论文内容框架 | 第11页 |
四、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我国成人外语课程革新势在必行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全球化趋势与成人外语课程 | 第16-18页 |
一、当今世界的鲜明特征:人们如生活于地球村 | 第16页 |
二、全球化趋势导致外语教育需求进一步增长 | 第16-17页 |
三、新时期成人外语课程获得前所未有发展和革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语言实践能力:我国成人外语课程急需重视的问题 | 第18-22页 |
一、专家意见 | 第18-19页 |
二、笔者参与调查的发现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评介研究:任务型语言课程观及其进步性 | 第22-37页 |
第一节 任务型语言课程模式兴起的背景 | 第22-24页 |
一、现代外语课程模式发展的基本主题:交际实践能力问题的解决 | 第22-23页 |
二、任务型课程模式:交际教学法课程的新发展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任务型语言课程模式综述 | 第24-31页 |
一、整体内涵 | 第24-25页 |
二、核心概念:任务 | 第25-28页 |
三、基本操作模式 | 第28-30页 |
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进一步的分析:任务型语言课程的进步性 | 第31-37页 |
一、任务型课程的特征:与传统外语课程的比较 | 第31-33页 |
二、任务型课程的进步意义 | 第33-37页 |
第三章 适切性分析:任务型课程模式为何适合成人学员? | 第37-46页 |
第一节 任务型课程模式适合成人吗:我国现有研究概述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理论分析:成人学习特点视角 | 第38-44页 |
一、成人学习特点分析框架:诺尔斯的观点 | 第38-39页 |
二、进一步分析:从成人学习特点视角认识任务型教学模式 | 第39-44页 |
第三节 实践可行性:国外成人外语课程相近模式举证 | 第44-46页 |
一、经典模式:能力本位教育 | 第44页 |
二、新进革新模式:费菜雷参与式教学法 | 第44-45页 |
三、相关历史:任务型教学模式发展与成人英语教育实践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应用原理:成人任务型语言学习的认知假设理论评述 | 第46-61页 |
第一节 有关背景与基本框架 | 第46-48页 |
一、任务型课程模式中的语言习得及其成就 | 第46-47页 |
二、第二语言任务设计的要素框架 | 第47-48页 |
第二节 Peter Robinson认知假设:儿童和成人语言发展的相似性 | 第48-51页 |
第三节 任务复杂性的操作原理分析 | 第51-54页 |
一、任务复杂性、任务难度、任务情境 | 第51-52页 |
二、任务复杂性的行事性言语维度和发展维度 | 第52-54页 |
三、任务复杂性的操作如何应对任务复杂问题 | 第54页 |
第四节 任务复杂性对语言输出和学习的影响:三个基本主张 | 第54-57页 |
一、任务复杂性影响语言的输出 | 第54-56页 |
二、任务复杂性影响语言学习 | 第56-57页 |
三、个体的差异影响复杂任务的展现 | 第57页 |
第五节 进一步的反思 | 第57-61页 |
一、Peter Robinson认知假设的可靠性 | 第57-58页 |
二、Peter Robinson认知假设的意义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实践操作研究:任务型成人外语课程案例分析 | 第61-78页 |
第一节 案例:泰国成人外语任务型课程试验项目 | 第61-73页 |
一、案例相关背景 | 第61-62页 |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主题的开发 | 第62-63页 |
三、课程设计 | 第63-65页 |
四、课堂教学方面的重要问题 | 第65-73页 |
第二节 对案例的进一步分析 | 第73-78页 |
一、任务型课程能够成功地应用于成人英语教育 | 第73-74页 |
二、成人英语课程要重视利用学员岗位专业知识 | 第74-75页 |
三、注意成人需求的特点,选择任务类型 | 第75页 |
四、今日英语课程任务的真实性问题 | 第75页 |
五、任务型课程必须注重以交流为主的学习 | 第75-76页 |
六、重视成人认知与儿童学习任务的差异 | 第76页 |
七、重视激发学员的主体性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78-79页 |
二、对我国成人外语课程革新的初步思考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