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导论 | 第8-11页 |
·问题的提出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研究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9页 |
·研究的实用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0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3 社区自治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5-22页 |
·我国社区居民自治的法律依据 | 第15-16页 |
·社区自治中的“四个自我”与“四个民主”的关系 | 第16-17页 |
·社区自治的要素分析 | 第17-22页 |
·社区自治的客体 | 第17页 |
·社区自治的主体 | 第17-18页 |
·社区自治的基础 | 第18-20页 |
·社区自治的标志 | 第20页 |
·社区自治的过程 | 第20-22页 |
4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历史探索 | 第22-26页 |
·居委会创立和发展时期 | 第22-23页 |
·居委会自治功能全面瘫痪时期 | 第23页 |
·居委会恢复、整顿和发展时期 | 第23-24页 |
·向社区居委会转制,社区建设整体推进时期 | 第24-26页 |
5 转型时期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问题分析 | 第26-32页 |
·城市社区自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第26-29页 |
·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各种需求在社区都有相应的反映 | 第26-27页 |
·社区日益成为党和政府与居民沟通的重要渠道 | 第27页 |
·建设和谐社区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 第27-28页 |
·建设和谐社区有助于建立社区居民间相互信任的诚信伦理机制 | 第28-29页 |
·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社区自治法律缺位 | 第29页 |
·社区自治体制障碍 | 第29-30页 |
·社区自治意识欠缺 | 第30-31页 |
·社区社团自治作用弱小 | 第31页 |
·社区自治的经济基础薄弱 | 第31-32页 |
6 适应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32-40页 |
·国内城市社区发展模式比较 | 第32-34页 |
·上海模式:街区权力整合中的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一体化整合 | 第32页 |
·沈阳、武汉模式:行政体系外的自治组织建设与体制架构 | 第32-33页 |
·南京、青岛、天津模式:多层面的社区服务体制架设中的居民参与和自治机制建设 | 第33页 |
·深圳模式:物业管理模式 | 第33-34页 |
·转型期城市社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 第34-35页 |
·社区建设的目标 | 第34-35页 |
·社区基础单位的规模 | 第35页 |
·基础单位规模设定反映的组织管理效能和管理方式 | 第35页 |
·适应转型特征的城市社区自治发展对策 | 第35-40页 |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为社区自治提供坚强思想和组织保障 | 第35-36页 |
·转变职能,还权于民 | 第36页 |
·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会的作用,开拓民意表达渠道 | 第36-37页 |
·创新社区自治体制 | 第37-38页 |
·营造自治环境,培育公民自治意识 | 第38页 |
·建立社区居委会独立的财务制度,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 | 第38-40页 |
7 研究结论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