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第一部分:司法的可接受性概述 | 第9-13页 |
| 一、概念分析 | 第9-12页 |
| (一) 概念 | 第9-10页 |
| (二) 标准 | 第10-12页 |
| 二、现状 | 第12-13页 |
| (一) 导致执行难并引发二次冲突 | 第12页 |
| (二) 导致许多当事人长年累月的申诉上访 | 第12-13页 |
| (三) 导致司法权威的丧失 | 第13页 |
| 第二部分:理论前提——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13-18页 |
| 一、反对观点 | 第13-14页 |
| 二、必要性 | 第14-16页 |
| (一) 法律及司法的社会性 | 第14-15页 |
| (二) 司法的社会性决定其需追求社会效果 | 第15-16页 |
| 三、可能性 | 第16-18页 |
| (一) 利导性对司法可接受的促进作用 | 第17-18页 |
| (二) 程序性对司法可接受的促进作用 | 第18页 |
| 第三部分:制约判决可接受性的现实条件 | 第18-30页 |
| 一、内因:法制现状 | 第18-27页 |
| (一) 立法方面 | 第18-21页 |
| 1、立法本身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 2、我国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 (二) 司法方面 | 第21-27页 |
| 1、司法主体方面 | 第21-24页 |
| 2、司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 二、外因:社会制约 | 第27-30页 |
| (一) 外部权力制约 | 第27-28页 |
| 1、地方党委、政法委的影响 | 第27页 |
| 2、权力机关的监督 | 第27页 |
| 3、地方保护主义下的政府干预 | 第27-28页 |
| (二) 社会生活环境制约 | 第28-30页 |
| 1、社会物质基础的制约 | 第28页 |
| 2、媒体对司法的影响 | 第28页 |
| 3、社会法治意识对司法可接受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 4、当事人的权利意识与诉讼观念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第四部分:促进司法可接受性的策略分析 | 第30-45页 |
| 一、改善法制现状 | 第30-42页 |
| (一) 完善立法 | 第30-31页 |
| 1、克服立法固有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 2、完善我国立法 | 第31页 |
| (二) 改革司法 | 第31-42页 |
| 1、建设法官队伍 | 第32-35页 |
| 2、完善司法程序 | 第35-42页 |
| 二、改善社会环境 | 第42-45页 |
| (一) 规范司法的外部权力制约 | 第42-43页 |
| 1、改善党对司法审判工作的领导 | 第42页 |
| 2、规范人大监督 | 第42-43页 |
| 3、清晰划定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权力界限,防止行政对司法的干预 | 第43页 |
| (二) 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 第43-45页 |
| 1、丰富的物质基础 | 第43页 |
| 2、客观专业的社会舆论导向 | 第43-44页 |
| 3、知法且理性的社会主体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