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港口经济腹地拓展探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宏观背景 | 第10页 |
·中观背景 | 第10-11页 |
·微观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 第13-19页 |
·国外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国内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7-19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9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 第22-3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区位理论 | 第23页 |
·港口与腹地理论 | 第23-26页 |
·港口腹地划分模型与方法 | 第26-32页 |
·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 第26-31页 |
·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国外先进港口拓展港口腹地的经验借鉴 | 第32-36页 |
·先进港口拓展港口经济腹地的实例 | 第32-34页 |
·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 第34-36页 |
第3章 福建省港口经济腹地的实证研究 | 第36-48页 |
·福建省基本概况 | 第36-37页 |
·实证研究的思路 | 第37页 |
·福建省港口体系研究 | 第37-41页 |
·港口等级规模结构 | 第38-40页 |
·港口地域空间结构 | 第40-41页 |
·代表性港口的确定 | 第41页 |
·福建省港口现状腹地的划分 | 第41-48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2页 |
·港口质量的评判 | 第42-44页 |
·港口距离的计算 | 第44-45页 |
·港口腹地范围的计算 | 第45-48页 |
第4章 福建省港口经济腹地范围修正 | 第48-68页 |
·空间运输联系修正 | 第48-54页 |
·区位条件修正 | 第54-55页 |
·运输距离修正 | 第55-64页 |
·铁路与公路的比较 | 第56-59页 |
·运输距离计算 | 第59-64页 |
·运输费用修正 | 第64-66页 |
·公路运费修正 | 第64-65页 |
·铁路运费修正 | 第65-66页 |
·福建省港口现状腹地范围的界定 | 第66-68页 |
第5章 福建省港口经济腹地的评析 | 第68-88页 |
·制约福建省港口腹地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68-75页 |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第68-69页 |
·产业布局与交通运输分析 | 第69-73页 |
·周边港口发展分析 | 第73-75页 |
·制约福建省港口腹地的内部条件分析 | 第75-84页 |
·制约福建省港口腹地的内部硬环境分析 | 第75-81页 |
·制约福建省港口腹地的内部软环境分析 | 第81-84页 |
·福建省港口潜在的经济腹地分析 | 第84-88页 |
·交通区位变化分析 | 第84-86页 |
·交通运输条件变化分析 | 第86-87页 |
·福建省港口潜在经济腹地的基本判断 | 第87-88页 |
第6章 拓展福建港口经济腹地的战略抉择 | 第88-100页 |
·拓展港口经济腹地的战略模式 | 第88-90页 |
·轴线延伸模式 | 第88页 |
·港城互动模式 | 第88-89页 |
·市场拓展模式 | 第89页 |
·产业优化模式 | 第89-90页 |
·拓展港口腹地的对策措施 | 第90-100页 |
·硬环境方面 | 第90-93页 |
·软环境方面 | 第93-10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01页 |
·研究展望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