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简述 | 第11-13页 |
·气溶胶的分类 | 第11-12页 |
·气溶胶的来源以及形成机理 | 第12-13页 |
·气溶胶的寿命 | 第13页 |
·有关可吸入颗粒物性质的简述 | 第13-14页 |
·PM_(10)对环境的影响 | 第14-18页 |
·PM_(10)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5-16页 |
·PM_(10)对能见度的影响 | 第16-17页 |
·PM_(10)对气候的影响 | 第17页 |
·PM_(10)的生态影响 | 第17-18页 |
·受体模型介绍 | 第18-20页 |
·扩散模型和受体模型 | 第18页 |
·颗粒物的来源解析方法 | 第18-20页 |
·国内外来源解析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20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20-22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8页 |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气候特征 | 第22-23页 |
·能源利用情况 | 第23-24页 |
·重庆市近年来的大气污染现状 | 第24-28页 |
·大气污染现状 | 第24-25页 |
·大气污染特征 | 第25-28页 |
3 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 第28-36页 |
·采样滤膜 | 第28页 |
·滤膜的选择 | 第28页 |
·样品称量的质量控制 | 第28页 |
·采样后滤膜的处理 | 第28页 |
·采样仪器 | 第28-29页 |
·采样时间和周期 | 第29页 |
·环境样品的采集 | 第29页 |
·源样品的采集 | 第29-36页 |
·主城区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 第29-30页 |
·土壤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30页 |
·道路尘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30-32页 |
·燃煤烟尘的采集和处理 | 第32页 |
·建筑材料尘的采集和处理 | 第32-33页 |
·钢铁冶炼尘的采集和处理 | 第33页 |
·机动车尾气尘采集和处理 | 第33-34页 |
·源样品的处理和再悬浮 | 第34-36页 |
4 重庆市主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水平 | 第36-40页 |
·颗粒物浓度的计算—重量法 | 第36页 |
·重庆市主城大气PM_(10)的污染特征 | 第36-38页 |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中PM_(10)浓度时间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中PM_(10)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5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_(10)中无机元素分析 | 第40-48页 |
·无机元素的测量方法 | 第40页 |
·采样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采样期间主城区大气PM_(10)中地壳元素的污染水平 | 第40-41页 |
·采样期间主城大气PM_(10)中污染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采样期间主城大气PM_(10)中污染元素时间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污染元素的富集因子分析 | 第45-46页 |
·重庆市主城大气PM_(10)中污染元素浓度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_(10)中OC、EC分析 | 第48-56页 |
·OC、EC的测量方式 | 第48-49页 |
·采样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采样期间主城各区PM_(10)中OC、EC空间分布特征 | 第49页 |
·采样期间主城各区PM_(10)中OC、EC时间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OC、EC污染特征分析 | 第50-53页 |
·EC污染特征分析 | 第50-51页 |
·OC污染特征分析 | 第51-52页 |
·OC、EC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重庆市主城大气PM_(10)中OC、EC污染水平与其他城市比较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7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_(10)中水溶性成份分析 | 第56-66页 |
·水溶性成份的测量方法 | 第56页 |
·测量前膜的处理 | 第56页 |
·离子色谱介绍 | 第56页 |
·采样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采样期间主城大气PM_(10)中水溶性成份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7页 |
·采样期间主城大气PM_(10)中水溶性成份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57-61页 |
·离子摩尔当量分析 | 第61-64页 |
·离子摩尔当量值 | 第61-62页 |
·各种水溶性成份之间的比较 | 第62-63页 |
·各种水溶性成份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重庆市主城大气PM_(10)中水溶性组分浓度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8 源样品分析 | 第66-68页 |
·源成分的分析 | 第66-68页 |
9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_(10)来源解析的结果 | 第68-84页 |
·CMB模型的运算 | 第68-69页 |
·CMB模型模拟优度的诊断技术 | 第69-72页 |
·源贡献值拟合优度的诊断技术 | 第69-70页 |
·不定性/相似性组的诊断技术 | 第70-71页 |
·元素浓度计算值拟合优度的诊断技术 | 第71-72页 |
·其余的诊断技术 | 第72页 |
·解析结果 | 第72-77页 |
·对照点缙云山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2页 |
·渝中区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江北区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3页 |
·沙坪坝区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南岸区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4页 |
·九龙坡区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大渡口区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5页 |
·渝北区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5页 |
·北碚区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巴南区站点解析结果分析 | 第76页 |
·主城区总体解析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各区所在站点七类尘源贡献值和分担率排序 | 第77-82页 |
·各站点道路扬尘贡献值和分担率排序 | 第77页 |
·各站点施工扬尘贡献值和分担率排序 | 第77-78页 |
·各站点建筑尘贡献值和分担率排序 | 第78-79页 |
·各站点煤烟尘贡献值和分担率排序 | 第79-80页 |
·各站点钢铁尘贡献值和分担率排序 | 第80页 |
·各站点机动车尾气尘贡献值和分担率排序 | 第80-81页 |
·各站点二次粒子贡献值和分担率排序 | 第81-82页 |
·与国内外其他城市来源解析结果比较 | 第82-84页 |
10 总结 | 第84-86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4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4-85页 |
·后续工作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发表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