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荧光共轭聚合物传感器与便携式玉米成分快速分析仪研究

提要第1-15页
第一部分 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传感领域的应用第15-1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62页
   ·荧光化学传感器第16-19页
   ·共轭聚合物概述第19-24页
     ·共轭聚合物的种类第19-20页
     ·共轭聚合物的电子结构第20-22页
     ·共轭聚合物的应用第22-24页
   ·荧光共轭聚合物的信号放大机理第24-26页
   ·荧光共轭聚合物在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6-49页
     ·有机小分子检测第26-29页
     ·金属离子的检测第29-33页
     ·生物分子检测第33-49页
       ·糖类分子的检测第34-35页
       ·蛋白质检测第35-37页
       ·酶的检测第37-41页
       ·DNA检测第41-46页
       ·RNA检测第46-49页
   ·本研究工作的重点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62页
 第二章 聚苯撑乙炔撑(PPE)类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第62-88页
   ·引言第62-63页
   ·PPE类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第63-69页
     ·Heck-Cassar-Sonogashira-Hagihara偶合反应机理第63-65页
     ·Heck-Cassar-Sonogashira-Hagihara偶合反应的条件选择第65-67页
       ·芳香卤的种类第65页
       ·卤代芳香烃的取代基第65-66页
       ·催化剂的用量第66页
       ·胺和溶剂的选择第66-67页
     ·Heck-Cassar-Sonogashira-Hagihara偶合反应的应用举例第67-69页
   ·本文应用的PPE类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第69-82页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69-71页
     ·一种新的制备荧光共轭聚合物PPESO_3及其模型化合物PESO_3的简单合成路线第71-79页
       ·2,5-二碘代-1,4-二甲氧基苯的制备第73-74页
       ·2,5-二碘-1,4-对氢醌的制备第74页
       ·1,4-diiodo-2,5-di(propyloxysulfonate)benzene的合成第74-75页
       ·1,4-di(propyloxysulfonate)benzene的合成第75-76页
       ·1,4-diiodo-2,5-di(propyloxysulfonate)benzene的合成第76页
       ·共轭聚合物PPESO_3 的合成第76-78页
       ·模型化合物PESO_3 的合成第78-79页
     ·对十六烷氧基PPE的制备第79-82页
       ·1,4-二(十六烷氧基)苯的合成第79-80页
       ·1,4-二碘-2,5-二(十六烷氧基)苯的合成第80-81页
       ·对十六烷氧基PPE的合成第81-82页
   ·本章小结第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第三章 荧光共轭聚合物PPE503 的基本性质研究第88-104页
   ·前言第88页
   ·实验部分第88-90页
     ·仪器和试剂第88-89页
     ·PPE503 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实验第89页
     ·金属离子猝灭PPESO_3 荧光实验第89-90页
   ·结果与讨论第90-100页
     ·荧光共轭聚合物PPESO_3 的光谱性质第90-92页
     ·表面活性剂对PPESO_3 荧光的影响第92-96页
     ·金属离子对PPESO_3 荧光的影响第96-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第四章 基于荧光共轭聚合物超猝灭检测过氧化氢和甲醛的研究第104-131页
   ·前言第104-105页
   ·实验部分第105-107页
     ·仪器与试剂第105页
     ·Fe~(3+)对PPESO_3 荧光的超猝灭实验第105页
     ·过氧化氢、Fe~(2+)以及Fe~(3+)对PPESO_3荧光的影响第105-106页
     ·检测过氧化氢实验第106页
     ·检测葡萄糖的实验第106页
     ·检测甲醛的实验第106-107页
   ·结果与讨论第107-124页
     ·Fe~(3+)对PPESO_3荧光的超猝灭作用第107-109页
     ·基于PPESO_3 超猝灭的过氧化氢传感器第109-113页
       ·过氧化氢的检测方法概述第109-110页
       ·新开发的过氧化氢传感器的检测原理第110-111页
       ·Fe~(2+)、Fe~(3+)以及H)2O_2对PPESO_3荧光的影响第111页
       ·H_2O_2传感器的响应性能第111-113页
     ·葡萄糖的检测第113-118页
       ·新开发的葡萄糖传感器的检测原理第113-114页
       ·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性能第114-115页
       ·pH的影响第115-116页
       ·温度的影响第116-117页
       ·反应时间选择第117-118页
     ·甲醛的检测第118-124页
       ·新开发的甲醛检测方法的原理第119页
       ·KMnO_4 对聚合物荧光的影响第119-121页
       ·甲醛的检测结果第121-122页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检测-应用展望第122-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1页
 第五章 PPESO_3与蛋白的非特异性作用及在蛋白酶活性测定中的应用第131-147页
   ·前言第131-132页
   ·共轭聚合物与蛋白之间非特异性作用的相关研究第132-137页
   ·实验部分第137-138页
     ·仪器与试剂第137页
     ·PPESO_3 与蛋白的非特异性作用实验第137页
     ·蛋白酶的活性分析实验第137-138页
   ·结果与讨论第138-143页
     ·PPESO_3与蛋白的非特异性作用第138-140页
     ·蛋白酶的活性分析第140-143页
       ·蛋白酶对BSA的催化水解第141-142页
       ·蛋白酶的活性分析第142-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7页
 附录A:NMR和IR谱图第147-156页
第二部分 便携式近红外玉米成分快速分析仪的研制第156-231页
 第一章 序论第157-178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概况第157-172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第157-159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第159-161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概述第161-166页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第161-162页
       ·光栅单色器型近红外光谱仪第162页
       ·傅立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第162-164页
       ·多通道检测型近红外光谱仪第164-165页
       ·声光可调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第165-166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第166-170页
       ·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预处理方法第167-168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多元校正方法第168-170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现状第170-172页
   ·研制便携式近红外粮食成分快速分析仪的意义第172-173页
   ·本研究工作的重点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78页
 第二章 波长选择第178-197页
   ·引言第178-179页
   ·常用的波长选择方法第179-187页
     ·相关系数法第179-180页
     ·方差分析法第180页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第180-182页
     ·无信息变量消除法第182-183页
     ·遗传算法第183-187页
   ·波长选择方法的选用第187-189页
   ·实验部分第189-190页
     ·样品采集第189页
     ·实验仪器第189页
     ·光谱数据的测量第189页
     ·化学浓度测定第189-190页
   ·结果与讨论第190-194页
     ·光谱数据预处理第190-191页
     ·波长选择第191-194页
       ·UVE收敛判据定义第191-192页
       ·波长选择结果第192-194页
   ·本章小结第194-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197页
 第三章 便携式近红外玉米成分快速分析仪的研制第197-229页
   ·开展便携式近红外玉米成分快速分析仪研制工作的背景第197-198页
   ·便携式近红外玉米成分快速分析仪的研制第198-224页
     ·光路系统第198-209页
       ·光源器件的选用第199-202页
       ·滤光片的设计第202-206页
       ·检测器的选用第206-209页
     ·控制电路系统第209-213页
       ·近红外LED 的激励方式选择第209-210页
       ·光电检测电路结构选择第210-211页
       ·A/D转换器的选择第211-212页
       ·接地系统设计第212-213页
       ·时序设计第213页
       ·嵌入式系统第213页
     ·提高信号强度与改善信号精密度第213-217页
       ·提高样品信号的强度第214-216页
       ·改善信号的精密度第216-217页
     ·校正模型的建立第217-224页
       ·实验部分第218-219页
         ·样品采集第218页
         ·光谱数据的测量第218页
         ·化学浓度的测定第218-219页
       ·偏最小二乘算法第219-221页
       ·散射校正第221-222页
       ·温度校正第222-224页
   ·新型玉米成分快速分析仪的综合性能第224-229页
     ·测量的准确度第226-227页
     ·测量重复性第227页
     ·温度稳定性第227-229页
   ·本章小结第229页
 参考文献第229-231页
摘要第231-235页
Abstract第235-240页
附录B 作者简介第240-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被动目标定位系统中浮标实时信号处理算法实现
下一篇:公立高校“转制”: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