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 关于公立高校“转制”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第14-15页 |
(二) 关于公立高校“转制”的意义和必要性 | 第15-16页 |
(三) 关于公立高校“转制”的形式 | 第16-17页 |
(四) 关于公立高校“转制”的范围 | 第17页 |
(五) 关于公立高校“转制”的保障 | 第17-18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文献法 | 第18-19页 |
(二) 案例研究 | 第19页 |
(三) 调查访谈 | 第19页 |
五、逻辑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公立高校“转制”的历史背景 | 第21-56页 |
一、公共部门治理变革 | 第21-23页 |
(一) 世界公共部门治理变革的源起 | 第21-22页 |
(二) 民营化是公共部门治理变革的主要方略 | 第22-23页 |
二、教育民营化浪潮的兴起 | 第23-37页 |
(一) 教育民营化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基本特点 | 第24-30页 |
(二) 世界高等教育民营化的涌现 | 第30-32页 |
(三) 我国高等教育民营化之路径 | 第32-37页 |
(四) 公立高校“转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层面的重大变革 | 第37页 |
三、公立中小学“转制”的影响 | 第37-52页 |
(一) 公立中小学“转制”的涵义 | 第38-39页 |
(二) 我国公立中小学“转制”的动因 | 第39-42页 |
(三) 全国主要城市公立中小学“转制”的基本情况 | 第42-44页 |
(四) 全国各地形式多样的公立中小学“转制”学校的类型 | 第44-46页 |
(五) 我国公立中小学“转制”的积极意义 | 第46-49页 |
(六) 我国公立中小学“转制”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七) 公立中小学“转制”对公立高校“转制”产生的影响 | 第51-52页 |
四、国有企业“转制”的经验借鉴 | 第52-56页 |
(一) 国有企业“转制”的进程 | 第52-54页 |
(二) 公立高校“转制”对国有企业“转制”的经验借鉴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公立高校“转制”的理论基础 | 第56-81页 |
一、现代产权理论 | 第56-61页 |
(一) 将产权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57-58页 |
(二) 教育产权的界定 | 第58-59页 |
(三) 现代产权理论视野中的公立高校产权制度安排的低效率 | 第59-61页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第61-64页 |
三、竞争理论 | 第64-71页 |
(一)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讲“竞争” | 第65-66页 |
(二) 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竞争的两大主体 | 第66-69页 |
(三) 充分利用公立高校的丰富资源,实施部分公立高校“转制”是发展民办高校的另类路径 | 第69-71页 |
四、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共存关系理论 | 第71-81页 |
(一) 近20年来国内有关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关系讨论的回顾 | 第72-74页 |
(二) 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内涵界定 | 第74-76页 |
(三) 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具有共存关系的新认识 | 第76-78页 |
(四) 公立高校“转制”符合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共存关系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公立高校“转制”的现实依据 | 第81-102页 |
一、高等教育供求关系 | 第81-93页 |
(一) 供求关系是教育事业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 第81-83页 |
(二) 供给约束型的教育供求关系是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83-91页 |
(三) 创新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吸纳民间资金投资高等教育 | 第91-93页 |
二、多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 第93-102页 |
(一) 我国多元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格局的形成 | 第93-98页 |
(二)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 第98-100页 |
(三) 多元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公立高校多样化办学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公立高校“转制”的具体实践 | 第102-130页 |
一、亚太地区公立高校“转制”个案分析 | 第102-111页 |
(一)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两所公立高校“转制”案例分析 | 第102-106页 |
(二) 日本国立大学民营化和法人化改革进程中的东北艺术工科大学的“转制” | 第106-109页 |
(三) 韩国高等教育民营化发展与公立高校公司化改革 | 第109-110页 |
(四) 印度高等教育民营化发展态势 | 第110-111页 |
二、国内公立高校“转制”若干个案剖析 | 第111-126页 |
(一) 浙江万里学院 | 第112-114页 |
(二)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 | 第114-120页 |
(三)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第120-121页 |
(四)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 第121-123页 |
(五)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 第123-126页 |
三、国内外公立高校“转制”的经验教训 | 第126-130页 |
(一) 各国公立高校“转制”改革大多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极为迅速的背景下不断地推向深入 | 第127页 |
(二) 公立高校“转制”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源于筹措教育经费的需要 | 第127-128页 |
(三) 较多的“转制”高校采取混合办学或股份制办学 | 第128页 |
(四) “转制”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以不断增强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公立高校“转制”的路径选择 | 第130-146页 |
一、界定“转制”高校的范围和限度 | 第130-137页 |
(一) 我国普通高校分类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130-135页 |
(二) 对我国公立高校“转制”实施范围和限度的基本思路 | 第135-137页 |
二、实施多种形式的“转制” | 第137-146页 |
(一) 公立高校整体转为“国有民营”的非营利性高校 | 第138页 |
(二) 公立高校转为股份制学校 | 第138-140页 |
(三) 公立高校整体转为“民有民营”的非营利性高校或营利性高校 | 第140页 |
(四) 公立高校转为办学与投资主体都呈现出高度混合的混合型高校 | 第140-146页 |
第七章 公立高校“转制”的制度安排 | 第146-162页 |
一、强化政府管理 | 第146-150页 |
(一) 建立、健全公立高校“转制”的法规体系,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 第147-148页 |
(二) 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引导“转制”高校健康发展 | 第148页 |
(三) 坚持政府财政责任,构建政府对“转制”高校的财政资助体系 | 第148-150页 |
二、划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转制”高校 | 第150-155页 |
(一) 营利性大学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 第150-153页 |
(二) 营利性大学和非营利性大学的区别 | 第153页 |
(三) 对我国部分公立高校“转制”为营利性大学的几点思考 | 第153-155页 |
三、规范“转制”高校的产权 | 第155-158页 |
(一) 公立高校“转制”产权变革的目的 | 第156-157页 |
(二) 公立高校“转制”产权变革的主要形式 | 第157-158页 |
(三) 建立教育产权市场,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 第158页 |
四、吸纳社会资本介入“转制”高校 | 第158-162页 |
(一) 设计社会资本融资的制度性安排,确保社会资本能顺畅地投入与退出“转制”高校 | 第159页 |
(二) 开放教育资本市场,为“转制”高校吸引社会资本提供发展空间 | 第159-161页 |
(三) 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形成教育产业经营 | 第161页 |
(四) 创建“转制”高校筹款机制,使捐赠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 第161-162页 |
第八章 公立高校“转制”的风险防范 | 第162-171页 |
一、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防范 | 第162-166页 |
(一) 明确国有教育资产的权利主体 | 第163-164页 |
(二) 科学界定各类“转制”高校的校产 | 第164-165页 |
(三) 合理评估国有教育资产中的无形资产 | 第165-166页 |
二、教育公益性缺失风险防范 | 第166-170页 |
三、人员安置风险防范 | 第170-171页 |
结语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0页 |
附录 | 第180-182页 |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180页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奖励 | 第180页 |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或独立)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