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4页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4-18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4-17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国外研究 | 第18-20页 |
·国内研究 | 第20-23页 |
·体育游戏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20-21页 |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 第21-22页 |
·体育游戏对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 第22-23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文献资料 | 第23-24页 |
·调查法 | 第24-26页 |
·专家访谈 | 第24页 |
·问卷调查 | 第24-26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24页 |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24-25页 |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5-26页 |
·实验前问卷发放情况 | 第25-26页 |
·实验后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 第26页 |
·教学实验 | 第26页 |
·数理统计 | 第26-27页 |
·对比分析 | 第27页 |
4 实验研究设计 | 第27-35页 |
·实验的目的 | 第27页 |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运用体育游戏干预体育教学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 第27页 |
·运用体育游戏干预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 第27页 |
·运用体育游戏干预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第27页 |
·运用体育游戏干预体育教学能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 第27页 |
·实验因素的控制 | 第27页 |
·实验前测 | 第27-30页 |
·实验前两班学生体质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 第28-29页 |
·实验前两班学生基本技术的差异性检验 | 第29页 |
·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检验 | 第29页 |
·实验前两班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水平的差异性检验 | 第29-30页 |
·教学环节 | 第30-35页 |
·实验步骤 | 第30-35页 |
·体育游戏教学方法的设计 | 第30-31页 |
·体育游戏内容的设计 | 第31-33页 |
·授课过程 | 第33页 |
·实验班教学计划 | 第33-34页 |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 | 第34页 |
·对照班的教学计划 | 第34-35页 |
·实验后测 | 第35页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实验前后体质指标变化的比较结果 | 第35-36页 |
·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实验前后体质指标变化的比较结果 | 第36页 |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自身体质指标变化的对比结果 | 第36-40页 |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检验 | 第40-41页 |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调查问卷的差异性检验 | 第41页 |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排球正面垫球成绩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2页 |
·体育游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体质影响结果 | 第42页 |
·体育游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结果 | 第42页 |
·体育游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结果 | 第42页 |
·体育游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影响结果 | 第42页 |
·建议 | 第42-43页 |
7. 引用文献 | 第43-44页 |
8.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1 部分教案 | 第48-61页 |
附录2 研究工具 | 第61-64页 |
附录3 专家效度检验 | 第64-65页 |
附录4 初二学生体育达标评分标准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