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序论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唐宋词的传播背景和传播阶段 | 第16-36页 |
第一节 唐宋词的传播背景 | 第16-25页 |
一、城市化为唐宋词的欣赏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 | 第16-21页 |
二、商业化为唐宋词的消费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 第21-23页 |
三、“去道德化”为唐宋词的创作摆脱了精神的束缚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唐宋词传播阶段 | 第25-36页 |
一、乐人之词:以声音传播为主 | 第26-28页 |
二、诗人之词:以文字传播为主 | 第28-31页 |
三、词人之词:以印刷传播为主 | 第31-36页 |
第二章 唐宋词的歌舞传播 | 第36-58页 |
第一节 唐宋词歌舞传播主要场所 | 第36-43页 |
一、宫廷宴席歌舞 | 第36-38页 |
二、公私宴席歌舞 | 第38-40页 |
三、酒楼茶馆歌舞 | 第40-42页 |
四、民间歌舞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唐宋词歌舞传播表演主体 | 第43-52页 |
一、官伎 | 第44-46页 |
二、家伎 | 第46-50页 |
三、市井伎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唐宋词歌舞传播演唱方式 | 第52-58页 |
一、乐器伴奏 | 第52-55页 |
二、舞蹈伴唱 | 第55-56页 |
三、歌舞演唱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唐宋词吟诵传播 | 第58-75页 |
第一节 唐宋词吟诵传播的方式 | 第58-65页 |
一、赏诵 | 第58-60页 |
二、背诵 | 第60-63页 |
三、传诵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唐宋词吟诵传播的特点 | 第65-70页 |
一、语言和非语言:双向配合 | 第65-67页 |
二、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 | 第67-68页 |
三、娱己与娱人:双双陶醉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唐宋词吟诵传播的效果 | 第70-75页 |
一、激活情感 | 第70-71页 |
二、强化认同 | 第71-73页 |
三、自出新意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唐宋词的手写传播 | 第75-98页 |
第一节 唐宋词手写传播的类别 | 第75-80页 |
一、手写自己作品的传播 | 第77-78页 |
二、手写他人作品的传播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唐宋词手写作品的价值 | 第80-91页 |
一、名人崇拜 | 第80-83页 |
二、书艺佳品 | 第83-86页 |
三、文献价值 | 第86-89页 |
四、经济价值 | 第89-91页 |
第三节 唐宋词手写作品的传播效用 | 第91-98页 |
一、联络感情、声气相应 | 第91-93页 |
二、授简索句、切磋词艺 | 第93-95页 |
三、干谒权贵、提高声望 | 第95-98页 |
第五章 唐宋词的题壁传播 | 第98-124页 |
第一节 唐宋词题壁的一般场所 | 第99-103页 |
一、邮亭释站 | 第99-101页 |
二、寺庙道观 | 第101-102页 |
三、公署私宅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唐宋词题壁大量产生的原因 | 第103-111页 |
一、发表方便 | 第103-105页 |
二、比较经济 | 第105-107页 |
三、可以保留 | 第107-110页 |
四、声气相应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唐宋词题壁的主要传播内容 | 第111-117页 |
一、即景抒情 | 第111-113页 |
二、实录变迁 | 第113-115页 |
三、记录心声 | 第115-117页 |
第四节 唐宋词题壁主要场所举隅 | 第117-124页 |
一、吴江垂虹桥 | 第117-119页 |
二、扬州大明寺 | 第119-121页 |
三、杭州丰乐楼 | 第121-122页 |
四、九江琵琶亭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唐宋词的石刻传播 | 第124-146页 |
第一节 唐宋词石刻的传播分类 | 第125-131页 |
一、单体石碑 | 第125-128页 |
二、摩崖石刻 | 第128-131页 |
第二节 唐宋词石刻的传播方式 | 第131-136页 |
一、自行传写 | 第131-132页 |
二、馈赠传送 | 第132-134页 |
三、拓印传卖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 唐宋词石刻的传播价值 | 第136-146页 |
一、提供范本、传之久远 | 第136-139页 |
二、大量模打、广泛传播 | 第139-140页 |
三、考辨真伪、辑佚补遗 | 第140-143页 |
四、传真临摹、观赏书艺 | 第143-146页 |
第七章 唐宋词的书籍传播 | 第146-176页 |
第一节 官刻、私刻、坊刻:唐宋词印刷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 第148-157页 |
一、官刻 | 第148-152页 |
二、私刻 | 第152-154页 |
三、坊刻 | 第154-157页 |
第二节 别集、总集、笔记:唐宋词印刷出版形式的多样性 | 第157-169页 |
一、别集传播之一:单刻 | 第158-163页 |
二、别集传播之二:全集 | 第163-166页 |
三、总集传播之一:丛刻 | 第166-167页 |
四、总集传播之二:选本 | 第167-168页 |
五、笔记传播 | 第168-169页 |
第三节 买卖、馈赠、租借:唐宋词书籍流通的便利性 | 第169-176页 |
一、书肆买卖 | 第170-172页 |
二、师友馈赠 | 第172-173页 |
三、藏书租借 | 第173-176页 |
第八章 传播方式的演变对唐宋词的影响 | 第176-187页 |
第一节 歌舞传播方式与唐宋词体性形成之关系 | 第176-180页 |
一、“硬件”:词调、分片、押韵 | 第176-177页 |
二、“软件”:传播者、传播媒介、接受者 | 第177-180页 |
第二节 文学与音乐的矛盾斗争和唐宋词传播方式的改变 | 第180-183页 |
一、“词乐合一” | 第180-181页 |
二、“词乐分离” | 第181-182页 |
三、苏轼等人的创作实践对词风的改变 | 第182-183页 |
第三节 唐宋词的“雅化”和传播方式演进之关系 | 第183-187页 |
一、口语和书面语 | 第183-184页 |
二、手写和印刷 | 第184-187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87-1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