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让教育如此美丽--“新诗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追寻诗意的教育 | 第8-18页 |
上篇 涵化与冲撞:“诗教”的文化寻根与历史沿革 | 第18-65页 |
一、何谓诗教 | 第18-22页 |
(一) “诗教”词义考证 | 第18-19页 |
(二) 教化·教育·人文 | 第19-22页 |
二、诗何以为教 | 第22-50页 |
(一) 何谓诗歌 | 第22-29页 |
(二) 诗歌与社会文化发展 | 第29-45页 |
(三) 诗何以成教化 | 第45-50页 |
三、诗教的意义 | 第50-54页 |
(一) 古人对诗教意义的认识 | 第50-51页 |
(二) 现代中小学教育中诗教的意义 | 第51-53页 |
(三) 应诗教育背景下诗教的意义 | 第53-54页 |
(四) 诗教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创作和发展的意义 | 第54页 |
(五) 小结 | 第54页 |
四、诗教的改革 | 第54-65页 |
(一) 中国古代诗教的兴起与发展 | 第54-57页 |
(二) 近现代中国诗教传统的衰颓 | 第57-58页 |
(三) 从未放弃的坚持与新时期诗教的回归 | 第58-65页 |
下篇 继承与创新:“新诗教”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 第65-88页 |
一、“新诗教”的探索与发展 | 第65-73页 |
(一) 缘起—走进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 第65-67页 |
(二) 行走—创造风格独运的“班本课程” | 第67-72页 |
(三) 收获—形成“魅力诗词”特色课程 | 第72-73页 |
二、新诗教课程的特点 | 第73-79页 |
(一) 知识内容上三维相铺 | 第73-75页 |
(二) 教学形式上趣味性强 | 第75-76页 |
(三) 追求“人教”的课程精神 | 第76-79页 |
三、新诗教课程与现代语文课程的关系 | 第79-82页 |
(一) 地位 | 第79-80页 |
(二) 实施 | 第80页 |
(三) 意义 | 第80-82页 |
四、新诗教的意义 | 第82-88页 |
(一) 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 第83-85页 |
(二) 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 第85-86页 |
(三) 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 第86-87页 |
(四)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87-88页 |
新诗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第88-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著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