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教育哲学论文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

中文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论第7-9页
第一章 西方哲学视野中的实践和劳动概念第9-23页
 一、亚里士多德:实践与创制的分裂第9-16页
  1. 实践是专属于人的、以“善”为目的的活动第9-11页
  2. 人类活动的三分:理论、实践和创制第11-12页
  3. “实践”与“创制”的二元对立第12-16页
 二、康德:“道德的”实践与“技术的”实践第16-19页
  1. “实践”是一个伦理学范畴第16-17页
  2. “实践”是一个本体界中的范畴第17-18页
  3. “实践”是一个生存论意义上的范畴第18-19页
 三、黑格尔:实践与劳动第19-23页
  1. 实践是精神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第19-20页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一个环节和过程第20-21页
  3. 实践高于理论第21-23页
第二章 马克思的实践和生产劳动概念第23-33页
 一、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第23-27页
  1. 实践是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第23-25页
  2. 实践的表现形式第25-27页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旨趣第27-33页
  1. 实践与意识的关系第27-28页
  2. 实践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第28-29页
  3. 实践与人的本质第29-33页
第三章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论第33-42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视角第33-37页
  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教劳结合理论的内在联系第33-35页
  2. 马克思教劳结合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第35-37页
 二、马克思“教劳结合理论”的内涵第37-42页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第37-38页
  2. 现代教育与教学同现代生产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第38-39页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第39-40页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第40-41页
  5.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第41-42页
第四章 教劳结合理论的现实意义第42-48页
 一、以正确理解教劳结合理论指导教育,加强教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第42-43页
 二、明确教劳结合的目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第43-44页
 三、把握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的新机遇,按照新的思路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第44-45页
 四、充分运用社会性教育资源第45-46页
 五、创造出更多的富于时代气息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第46-4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8-50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0-51页
后记第51-53页
详细摘要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下一篇:隋唐时期佛教东传日本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