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9-14页 |
一、本文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三、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第二部分 外币报表折算概述 | 第14-21页 |
一、外币报表折算有关概念 | 第14-15页 |
(一) 外币 | 第14页 |
(二) 记账本位币、功能货币及报告货币 | 第14页 |
(三) 外币报表折算 | 第14页 |
(四)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 第14-15页 |
二、外币报表折算的正常条件与非正常条件 | 第15-16页 |
(一) 正常条件 | 第15页 |
(二) 恶性通货膨胀条件 | 第15-16页 |
三、四种基本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 第16-21页 |
(一) 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 第17页 |
(二) 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 | 第17-18页 |
(三) 时态法 | 第18-19页 |
(四) 现行汇率法 | 第19页 |
(五) 争论的焦点——时态法与现行汇率法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正常条件下的外币报表折算 | 第21-44页 |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之有关理论综述 | 第21-39页 |
(一) 财务会计理论对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的制约作用 | 第21-35页 |
(二) 汇率变动理论对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的导向作用 | 第35-36页 |
(三) 资本市场理论对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的影响作用 | 第36-39页 |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国际实务比较 | 第39-44页 |
(一) 美国 | 第39-40页 |
(二) 英国 | 第40-41页 |
(三) 欧洲大陆 | 第41页 |
(四) 国际会计准则 | 第41-44页 |
第四部分 恶性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外币报表折算 | 第44-48页 |
一、母、子公司货币观对折算程序选择的指引作用 | 第44-46页 |
(一) “先消除,后折算”程序 | 第44-45页 |
(二) “先折算,后消除”程序 | 第45-46页 |
二、通货膨胀影响消除程序的国际实务比较 | 第46-47页 |
(一) 美国 | 第46页 |
(二) 英国 | 第46页 |
(三) 欧洲大陆 | 第46-47页 |
(四) 国际会计准则 | 第47页 |
三、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部分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策略 | 第48-59页 |
一、我国外币折算准则演变历史的回顾 | 第48-49页 |
(一) 会计业复苏、准则陆续出台、逐步与制度并行阶段(1978年——2006年2月14日) | 第48页 |
(二) 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并力图等效阶段(2006年2月15日后) | 第48-49页 |
二、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策略的再思考 | 第49-59页 |
(一)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49-53页 |
(二)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近期策略 | 第53页 |
(三)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远期策略 | 第53-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