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 《韩非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9页 |
(二)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概况 | 第9-11页 |
(三) 《韩非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的几点说明 | 第11页 |
一、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 第11-14页 |
(一) 同义词的界说 | 第11-12页 |
(二) 古汉语同义词的确定方法 | 第12-14页 |
(三) 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 第14页 |
二、《韩非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确定及辨析 | 第14-41页 |
(一) 变、易、更、改 | 第20-21页 |
(二) 徙、迁、移 | 第21-22页 |
(三) 类、似 | 第22页 |
(四) 拟、匹 | 第22-23页 |
(五) 分、别、异 | 第23-24页 |
(六) 通、达 | 第24页 |
(七) 连、属、缀 | 第24-25页 |
(八) 绍、继、续 | 第25-26页 |
(九) 倾、覆 | 第26-27页 |
(十) 闭、塞 | 第27页 |
(十一) 开、启、辟 | 第27-28页 |
(十二) 贯、穿 | 第28页 |
(十三) 泄、漏 | 第28-29页 |
(十四) 接、構、搆 | 第29-30页 |
(十五) 交、结 | 第30页 |
(十六) 聚、集 | 第30-31页 |
(十七) 赴、往 | 第31页 |
(十八) 腧、越 | 第31-32页 |
(十九) 蹈、践 | 第32-33页 |
(二十) 增、益、加 | 第33页 |
(二十一) 减、损、亏 | 第33-34页 |
(二十二) 裂、破、隳、毀、坏 | 第34-35页 |
(二十三) 已、辍、止、偃、罢 | 第35-36页 |
(二十四) 稽、留 | 第36-37页 |
(二十五) 诱、饵 | 第37页 |
(二十六) 量、称、课、测、度 | 第37-38页 |
(二十七) 烛、审、观 | 第38-39页 |
(二十八) 拘、囚、执、捕 | 第39-40页 |
(二十九) 鼓、奏 | 第40-41页 |
(三十) 削、弱 | 第41页 |
三、《韩非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归纳与考察 | 第41-49页 |
(一) 词义方面 | 第41-47页 |
(二) 语法方面 | 第47-48页 |
(三) 语用方面 | 第48-49页 |
四、《韩非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形成原因和途径 | 第49-52页 |
(一) 本义相近而形成的同义词 | 第49-50页 |
(二) 词义变化而形成的同义关系 | 第50页 |
(三) 新词与旧词构成同义词 | 第50页 |
(四) 方言词进入通语而形成的同义关系 | 第50-51页 |
(五) 由子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同义词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