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7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四、本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一般概述 | 第17-41页 |
一、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界定 | 第17-24页 |
(一) 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 第17-19页 |
(二) 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分类 | 第19-21页 |
(三) 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特征 | 第21-23页 |
(四) 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优势 | 第23-24页 |
二、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多维视角 | 第24-41页 |
(一) 发展之脉: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历史由来 | 第24-27页 |
(二) 理论之源: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思想支撑 | 第27-36页 |
(三) 他山之石: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国际视野 | 第36-41页 |
第二章 对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现状研究 | 第41-6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1-45页 |
(一) 问卷调查 | 第41-43页 |
(二) 文献分析 | 第43-45页 |
(三) 课堂观测 | 第45页 |
二、当前问题梳理 | 第45-57页 |
(一) 地理教师对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认识 | 第45-49页 |
(二) 地理教师对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践 | 第49-54页 |
(三) 学生对目前地理学习评价的看法 | 第54-55页 |
(四) 地理教师对于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述求 | 第55-57页 |
三、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施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7-60页 |
(一) 培训学习不够 | 第57页 |
(二) 缺乏技术指导 | 第57-58页 |
(三) 考试的影响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 第60-92页 |
一、“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目标和内容 | 第60-72页 |
(一) 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状况 | 第61-70页 |
(二) 评价学生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情况 | 第70-72页 |
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目标和内容 | 第72-86页 |
(一) 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第72-80页 |
(二) 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 | 第80-86页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目标和内容 | 第86-92页 |
(一) 评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 第87-88页 |
(二) 评价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 第88-89页 |
(三) 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 | 第89-92页 |
第四章 新课程地理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和方法 | 第92-135页 |
一、地理1 | 第92-97页 |
(一) 重视“了解”,体现地理思维 | 第92-93页 |
(二) 重视“理解和运用”,体现思维开放 | 第93-96页 |
(三) 重视“方法”,体现实践能力 | 第96-97页 |
二、地理2 | 第97-101页 |
(一) 重视评价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 第97-98页 |
(二) 重视评价学生对图表、数据等的运用能力 | 第98页 |
(三) 重视评价学生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 | 第98-99页 |
(四) 重视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 第99-100页 |
(五) 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 第100页 |
(六) 重视评价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 | 第100-101页 |
三、地理3 | 第101-106页 |
(一) 注重对地理学学习、研究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评价 | 第101-103页 |
(二) 增加区域案例分析题目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 第103-104页 |
(三) 以实例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第104-106页 |
四、宇宙与地球 | 第106-108页 |
(一) 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第106-107页 |
(二) 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 第107-108页 |
(三) 评价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 第108页 |
五、海洋地理 | 第108-112页 |
(一) 对海洋地理知识的评价应注重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评价 | 第108-110页 |
(二) 注重对海洋学习过程中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 第110-111页 |
(三) 在观察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 | 第111-112页 |
六、旅游地理 | 第112-115页 |
(一) 评价学生对旅游地理知识的掌握状况 | 第112-113页 |
(二) 评价学生对旅游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状况 | 第113-114页 |
(三) 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状况 | 第114-115页 |
七、城乡规划 | 第115-119页 |
(一) 评价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和应用 | 第115-117页 |
(二) 评价学生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和应用 | 第117-118页 |
(三) 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 第118-119页 |
八、自然灾害 | 第119-121页 |
(一) 对“自然灾害分类、特点、分布”的学习进行评价 | 第119-120页 |
(二)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知识的学习评价 | 第120-121页 |
(三) 注重“自然灾害”信息收集的学习评价 | 第121页 |
(四) 对“信息技术在监测自然灾害中的应用”的学习评价 | 第121页 |
(五) 围绕“如何面对自然灾害”的问题,进行态度情感方面的学习评价 | 第121页 |
九、环境保护 | 第121-124页 |
(一) 设计思考题,加强对“环境问题知识”的评价 | 第121-122页 |
(二) 设计活动题,重视对“环保操作能力”的评价 | 第122-123页 |
(三) 设计自测表,注意对“环保态度”的评价 | 第123-124页 |
十、地理信息技术 | 第124-135页 |
(一) 评价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 | 第124-126页 |
(二) 评价学生对地图与遥感的认识 | 第126-128页 |
(三) 评价学生对全球定位系统的认识 | 第128-131页 |
(四) 评价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 | 第131-135页 |
第五章 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的过程与方法 | 第135-171页 |
一、过程模式 | 第135-140页 |
(一) “直线”式地理学习评价模式 | 第135-136页 |
(二) “主题活动”式地理学习评价模式 | 第136-137页 |
(三) “往返”式地理学习评价模式 | 第137-138页 |
(四) “渗透”式地理学习评价模式 | 第138-140页 |
二、主要方法 | 第140-171页 |
(一) 书面测验 | 第140-147页 |
(二) 观察法 | 第147-149页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149-151页 |
(四) 评定量表法 | 第151-155页 |
(五) 作业法 | 第155-157页 |
(六) 档案袋评价法 | 第157-163页 |
(七) 谈话法 | 第163-166页 |
(八) 苏格拉底式评价 | 第166-169页 |
(九) 网络评价法 | 第169-171页 |
第六章 新课程地理课外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 第171-194页 |
一、评价的标准 | 第171-174页 |
(一) 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171-173页 |
(二) 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 第173-174页 |
二、地理课外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 第174-194页 |
(一) 地理作品 | 第174-177页 |
(二)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 | 第177-179页 |
(三) 地理实践观察活动 | 第179-194页 |
第七章 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保障 | 第194-207页 |
一、学校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 | 第194-195页 |
(一) 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提高教师对评价的认识 | 第194-195页 |
(二) 利用校本教研制度实践教师对评价改革的行动 | 第195页 |
二、教师是有效评价的关键 | 第195-199页 |
(一) 加强教师培训学习,转变评价观念,变考试观为评价观 | 第196-197页 |
(二) 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次评价活动 | 第197页 |
(三) 提高教师的评价技术水平 | 第197-199页 |
三、加强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标准的研究 | 第199-200页 |
四、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 | 第200-202页 |
(一) 学生 | 第200页 |
(二) 教师 | 第200-201页 |
(三) 家长 | 第201-202页 |
五、制定合理政策,加强监督管理是搞好评价的保证 | 第202-207页 |
(一) 评定的流程示意图 | 第203-204页 |
(二) 评定工作流程说明 | 第204-205页 |
(三) 评定结果 | 第205-207页 |
结语 | 第207-213页 |
一、当前课改实践中,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207-210页 |
(一)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 第207-208页 |
(二) 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或评价工具的关系 | 第208-209页 |
(三) 评价标准“一刀切”还是具有“区分性” | 第209页 |
(四) 过程性评价中学习与教学的关系 | 第209-210页 |
二、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第210-213页 |
(一) 过程性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 | 第210-211页 |
(二) 评价量表的设计是否科学 | 第211页 |
(三) 教师的工作量大 | 第211页 |
(四)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第211-213页 |
附录: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工作调查 | 第213-21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5-219页 |
致谢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