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作物间作套种研究现状 | 第15-32页 |
| ·间套作复合系统的光能利用 | 第15-18页 |
| ·间套作中的养分利用 | 第18-23页 |
| ·间套作作物种间效应的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 ·间套作对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25-28页 |
| ·间套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间套作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 ·间套作对作物根际土壤酶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间套作对作物根系分布和根系形态调控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本研究的思路 | 第32页 |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32页 |
| ·本研究的方法 | 第32-35页 |
| 第二章 线辣椒/玉米套作复合群体的光合特性 | 第35-46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试验田概况 | 第35页 |
|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 ·套作玉米线辣椒的叶绿素含量 | 第37页 |
| ·套作玉米净光合速率特点 | 第37-39页 |
| ·套作复合群体中线辣椒的光合速率与光能利用率 | 第39-41页 |
| ·线辣椒/玉米套作群体中线辣椒的Ball-Berry 指数 | 第41-43页 |
| ·不同生育期线辣椒的光合生理指标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 第43-44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线辣椒/玉米套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6-58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 ·试验田概况 | 第46页 |
|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6-55页 |
| ·间作和单作条件对作物生长性状的影响 | 第46-50页 |
| ·套作优势与粒(果)/叶比 | 第50-51页 |
| ·套作对光资源捕获和利用的影响 | 第51-53页 |
| ·套作群体中相对生物学产量的动态变化 | 第53-54页 |
| ·作物干物质积累效率 | 第54页 |
| ·植株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最终分配 | 第54-5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线辣椒/玉米套作条件下作物的养分竞争与促进作用 | 第58-82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 ·试验田概况 | 第58页 |
| ·大田试验设计 | 第58-59页 |
| ·大田试验的取样及数据分析 | 第59-60页 |
| ·盆栽试验设计 | 第60-61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79页 |
| ·套作对盆栽作物生物量影响 | 第61-62页 |
| ·套作对盆栽作物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 | 第62-66页 |
| ·大田套作的产量优势 | 第66-67页 |
| ·大田套作对作物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 | 第67-71页 |
| ·作物种间根系分隔对线辣椒吸收养分的影响 | 第71-73页 |
| ·套作养分吸收量与单作养分加权平均吸收量的比较 | 第73页 |
| ·套作与单作养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 第73-75页 |
| ·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对套作优势的贡献 | 第75-76页 |
| ·套作地下部分对养分利用效率影响 | 第76页 |
| ·地上部因素和地下部因素对套作优势的相对贡献 | 第76-7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9-82页 |
| 第五章 线辣椒/玉米间套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82-101页 |
| ·引言 | 第82-8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 ·试验设计 | 第83页 |
| ·涂平板培养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 | 第83页 |
| ·氯仿熏蒸法测定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第83-84页 |
| ·Biolog GN 微孔板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84-85页 |
|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 第8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5-98页 |
| ·平板培养法测定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85-88页 |
| ·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 | 第88-89页 |
| ·Biolog 法测定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状况 | 第89-92页 |
|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第92-96页 |
|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类碳源的利用情况的变化 | 第96-98页 |
| ·作物生物学产量且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 | 第9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98-101页 |
| 第六章 线辣椒/玉米套作对根际、非根际的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有效性影响 | 第101-116页 |
| ·引言 | 第101-10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 ·试验设计 | 第102页 |
| ·种植形式 | 第102页 |
| ·测定方法 | 第102-10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4页 |
| ·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 | 第103-105页 |
|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5-108页 |
| ·土壤养分的变化 | 第108-110页 |
|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110-111页 |
| ·通径分析 | 第111-114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14-116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第116-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