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杨栅锈菌与寄主互作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落叶松-杨栅锈菌与寄主互作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 第10-11页 |
·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11页 |
·寄主抗病性研究 | 第11-13页 |
·病害发生及防治研究 | 第13页 |
·寄主受病原菌侵染后生理学变化 | 第13-19页 |
·寄主受侵后的反应 | 第13-16页 |
·寄主受侵后生化因子的变化 | 第16-17页 |
·与植物抗病性有关的酶及代谢研究 | 第17-19页 |
·病原菌致病性机制研究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受杨栅锈菌侵染后寄主代谢变化研究 | 第22-33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供试菌种和树种 | 第22页 |
·生化试剂和仪器 | 第22页 |
·接种和取样方法 | 第22-23页 |
·生化因子测定 | 第23-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第25-26页 |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26页 |
·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26-27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第27-28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28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28-29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 | 第29-30页 |
·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罹病后寄主光合、蒸腾作用变化研究 | 第33-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页 |
·供试树种、菌种 | 第33页 |
·栽培方法和接种方法 | 第33页 |
·测定方法 | 第33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33-36页 |
·接种栅锈菌后杨树各品种的病程 | 第33-34页 |
·栅锈菌侵染杨树过程中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4-35页 |
·栅锈菌侵染杨树过程中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细胞壁降解酶的测定 | 第39-48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供试菌种和树种 | 第39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接种和取样方法 | 第39页 |
·细胞壁降解酶测定 | 第39-4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0-45页 |
·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的活性变化 | 第40-41页 |
·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活性变化 | 第41-43页 |
·羧甲基纤维素酶(CX)活性变化 | 第43-44页 |
·β–葡萄糖苷酶(β–G)活性变化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