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7-3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水体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 第19-23页 |
·水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 | 第23-25页 |
·有机氯农药在我国的残留状况 | 第25-27页 |
·生物标志物概述 | 第27-30页 |
·生物标志物的发展及定义 | 第28-30页 |
·生物标志物的优势 | 第30页 |
·几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 第30-34页 |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1-32页 |
·抗氧化防御系统 | 第32-33页 |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毒理学指标 | 第33-34页 |
·沉积物的毒性评价 | 第34-35页 |
·研究工作总体思路和特色 | 第35-37页 |
·研究目标 | 第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研究特色 | 第36-37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特征与样品采集 | 第37-45页 |
·长江口自然地理特征 | 第37页 |
·采样断面设置 | 第37-38页 |
·水样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38-39页 |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 第39-40页 |
·长江口表层水体和沉积物的基本理化参数 | 第40-45页 |
·溶解氧和水温 | 第40-41页 |
·盐度 | 第41-42页 |
·水体的pH | 第42-43页 |
·水体中的TOC含量 | 第43-44页 |
·沉积物中TOC含量 | 第44-45页 |
第3章 长江口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分布 | 第45-61页 |
·前言 | 第45-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长江口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 | 第46-59页 |
·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含量 | 第46-53页 |
·表层水体与底层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相关性 | 第53-55页 |
·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组成与来源 | 第55-57页 |
·水体中PAHs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长江口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与分布 | 第61-82页 |
·前言 | 第61页 |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61-62页 |
·有机氯农药在长江口水体中的含量与分布 | 第62-76页 |
·有机氯农药在长江口沉积物中的含量与分布 | 第76-80页 |
·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水平 | 第76-78页 |
·有机氯农药的组分分布特征 | 第78-79页 |
·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与总有机碳的相关性 | 第79-80页 |
·长江口水体与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的相关性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林丹和菲对斑马鱼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82-96页 |
·前言 | 第82-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林丹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84页 |
·染毒条件 | 第84-85页 |
·样品制备 | 第85页 |
·林丹对斑马鱼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85-91页 |
·林丹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85-86页 |
·林丹对斑马鱼鳃和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86-91页 |
·菲对斑马鱼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91-94页 |
·行为观察 | 第91页 |
·菲对斑马鱼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91-92页 |
·菲对斑马鱼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92-94页 |
·斑马鱼组织结构变化对长江口林丹和菲污染的指示意义 | 第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菲对黄颡鱼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6-108页 |
·前言 | 第96-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试验鱼的人工繁殖 | 第97-98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98页 |
·染毒条件 | 第98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98-99页 |
·数据处理 | 第99页 |
·菲对黄颡鱼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9-104页 |
·菲对黄颡鱼肝脏中SOD活性的影响 | 第99-100页 |
·菲对黄颡鱼肝脏中CAT活性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菲对黄颡鱼肝脏中GPx活性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讨论 | 第104-107页 |
·菲对黄颡鱼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抗氧化酶活性对菲污染的指示作用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7章 应用斑马鱼胚胎检测水体中菲的毒性 | 第108-120页 |
·前言 | 第108-10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实验动物 | 第109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09页 |
·毒性试验 | 第109-110页 |
·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 | 第110-112页 |
·不同时间染毒的敏感性 | 第112-113页 |
·菲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 | 第113-119页 |
·菲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性效应 | 第113-115页 |
·菲对斑马鱼胚胎的非致死性效应 | 第115-117页 |
·胚胎毒理学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 第117页 |
·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异常分析 | 第117-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8章 应用斑马鱼胚胎检测长江口沉积物的毒性 | 第120-138页 |
·前言 | 第120-1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3页 |
·长江口沉积物采样位置 | 第121页 |
·沉积物的采集、预处理与萃取 | 第121页 |
·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物(POPs)和重金属的分析 | 第121-122页 |
·实验动物 | 第122页 |
·斑马鱼胚胎直接暴露接触沉积物试验 | 第122-123页 |
·萃取有机物暴露法 | 第123页 |
·数据处理 | 第123页 |
·长江口沉积物的化学分析结果 | 第123-125页 |
·长江口沉积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125-133页 |
·沉积物对斑马鱼胚胎存活率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沉积物对斑马鱼胚胎致畸率的影响 | 第126-130页 |
·沉积物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沉积物对斑马鱼胚胎心率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讨论 | 第133-136页 |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