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命题的提出 | 第10-17页 |
1.1.1 债权治理与股权治理 | 第10-11页 |
1.1.2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的有限性 | 第11-15页 |
1.1.3 债权治理: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研究领域 | 第15-16页 |
1.1.4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范围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1.3 架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1.3.1 本文的架构安排 | 第18-21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2-24页 |
2 债权治理功效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24-41页 |
2.1 国外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25-34页 |
2.1.1 代理成本与债权治理功效 | 第25-26页 |
2.1.2 投资效率与债权治理功效 | 第26-30页 |
2.1.3 破产机制与债权治理功效 | 第30-32页 |
2.1.4 债权人直接介入公司治理 | 第32-34页 |
2.2 国内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34-37页 |
2.2.1 债权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研究 | 第34-35页 |
2.2.2 债权治理效率的研究 | 第35-36页 |
2.2.3 债权治理软化的原因研究 | 第36-37页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37-39页 |
2.3.1 对国外研究的评述 | 第37-38页 |
2.3.2 对国内研究的评述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债权治理功效之一:抑制非效率投资 | 第41-64页 |
3.1 负债抑制非效率投资的理论解析 | 第41-44页 |
3.1.1 非效率投资 | 第41-42页 |
3.1.2 负债抑制非效率投资功效 | 第42-44页 |
3.2 我国负债抑制非效率投资功效的现状分析 | 第44-56页 |
3.2.1 国有企业的本质特征 | 第44-47页 |
3.2.2 债权治理主客体的分析 | 第47-52页 |
3.2.3 我国负债抑制非效率投资功效的现状 | 第52-56页 |
3.3 我国债权抑制非效率投资功效的实证检验 | 第56-62页 |
3.3.1 样本选择和变量设计 | 第56-59页 |
3.3.2 研究思路 | 第59页 |
3.3.3 检验结果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债权治理功效之二:债权人直接介入公司治理 | 第64-82页 |
4.1 债权人直接介入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 | 第64-68页 |
4.1.1 债权人直接介入公司治理的方式 | 第64-67页 |
4.1.2 债权人直接介入公司治理功效的前提条件 | 第67-68页 |
4.2 我国债权人直接介入公司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68-80页 |
4.2.1 银行与企业的分析 | 第68-73页 |
4.2.2 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的尝试——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 | 第73-76页 |
4.2.3 我国的债转股制度 | 第76-77页 |
4.2.4 我国的银行进入公司董事会的现状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5 债权治理功效之三:破产威胁功效 | 第82-102页 |
5.1 破产威胁功效的理论解析 | 第82-85页 |
5.1.1 破产威胁功效 | 第82-83页 |
5.1.2 模型及其分析框架 | 第83-85页 |
5.2 现阶段我国负债的破产威胁功效现状分析 | 第85-94页 |
5.2.1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契约各主体分析 | 第85-88页 |
5.2.2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负债的破产威胁功效状况 | 第88-94页 |
5.3 现阶段我国负债破产威胁功效的实证检验 | 第94-100页 |
5.3.1 研究思路 | 第94页 |
5.3.2 变量设计 | 第94-96页 |
5.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6-97页 |
5.3.4 检验结果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6 实现我国债权治理功效的政策建议 | 第102-118页 |
6.1 增强银行的监督激励 | 第103-108页 |
6.1.1 加强产权制度建设 | 第103-104页 |
6.1.2 加强银行的治理能力建设 | 第104-105页 |
6.1.3 加强债权人治理机制建设 | 第105-108页 |
6.2 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 第108-111页 |
6.2.1 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 第108-109页 |
6.2.2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经理人选聘机制 | 第109-111页 |
6.3 实现债权治理功效的外在制度要求 | 第111-116页 |
6.3.1 大力发展我国债券市场 | 第111-113页 |
6.3.2 完善法律监督的相关条款 | 第113-114页 |
6.3.3 建立全社会的信誉机制 | 第114-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7 结语 | 第118-122页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8-120页 |
7.2 论文的研究局限 | 第120页 |
7.3 今后的拓展方向 | 第120-122页 |
附录 | 第122-123页 |
关于债务约束的调查问卷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中文文献 | 第123-129页 |
英文文献 | 第129-134页 |
后记 | 第134-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