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縮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4-1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7-36页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第17-18页 |
·PRRS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17页 |
·PRRS的临床症状 | 第17-18页 |
·PRRSV 病原学特性 | 第18-19页 |
·PRRSV 的分类 | 第18页 |
·PRRSV 的理化特性 | 第18页 |
·PRRSV 的抗原性 | 第18页 |
·PRRSV 的体外生长特性 | 第18-19页 |
·PRRSV 的致病机理 | 第19页 |
·PRRSV 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页 |
·PRRSV 基因组结构特征 | 第19-22页 |
·PRRSV 基因组 | 第19-20页 |
·PRRSV 编码的非结构蛋白 | 第20-21页 |
·PRRSV 编码的结构蛋白 | 第21页 |
·PRRSV 的基因组变异 | 第21-22页 |
·PRRSV 不同毒株的毒力差异 | 第22页 |
·Toll样受体 | 第22-25页 |
·Toll样受体概况 | 第22-23页 |
·Toll样受体在免疫学中的作用 | 第23页 |
·TLR的信号传导途径 | 第23-25页 |
·NF-κB信号转导途径 | 第25-31页 |
·NF-κB系统 | 第25-28页 |
·NF-κB激活的分子机制 | 第28-29页 |
·NF-κB激活的上游信号途径 | 第29-31页 |
·PRRSV 与炎症反应 | 第31-33页 |
·炎性细胞因子 | 第32页 |
·NF-κB和炎症反应 | 第32页 |
·PRRSV 诱导的炎症反应 | 第32-33页 |
·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 第33-36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33-35页 |
·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 | 第35页 |
·免疫共沉淀技术 | 第35页 |
·其他检测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技术 | 第35-36页 |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6-37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7-55页 |
·试验材料 | 第37-44页 |
·细胞、毒株与菌株 | 第37页 |
·载体与质粒 | 第37-39页 |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Western Blot及CO-IP所需材料 | 第40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及其配制 | 第40-41页 |
·主要缓冲液与相关试剂及其配制 | 第41-43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3-44页 |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55页 |
·PRRSV 的增殖及紫外灭活 | 第44页 |
·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 | 第44页 |
·RNA的提取及RT-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44-45页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45-46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46页 |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46页 |
·酶切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46页 |
·DNA片段与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46-47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47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7页 |
·质粒的制备与鉴定 | 第47-48页 |
·质粒转染(脂质体介导转染法) | 第48-49页 |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 第49-50页 |
·免疫共沉淀 | 第50-51页 |
·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PCR | 第51页 |
·相对mRNA表达水平的计算 | 第51页 |
·双荧光素酶检测实验 | 第51-52页 |
·DAPI染色 | 第52页 |
·酵母双杂交筛选互作蛋白 | 第52-53页 |
·阳性克隆的初步鉴定 | 第53-54页 |
·酵母回返试验对蛋白互作的验证 | 第54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54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54-55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5-107页 |
·高致病性PRRSV 感染激活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55-59页 |
·PRRSV 的扩增及TCID_(50)的测定 | 第55页 |
·PRRSV 感染显著激活NF-κB | 第55-56页 |
·PRRSV 感染激活NF-κB上游信号通路的研究 | 第56-59页 |
·激活NF-κB信号通路的高致病性PRRSV 非结构蛋白的筛选 | 第59-62页 |
·PRRSV 非结构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9-61页 |
·激活NF-κB的PRRSV 非结构蛋白的筛选 | 第61-62页 |
·高致病性PRRSV Nsp2激活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62-83页 |
·Nsp2在MARC-145和HeLa细胞中激活NF-κB均呈剂量依赖性 | 第62-63页 |
·Nsp2诱导IκB的降解以及p65的磷酸化和转核 | 第63-65页 |
·Nsp2显著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下游的多个细胞因子 | 第65-66页 |
·Nsp2激活下游细胞因子依赖于NF-κB信号通路 | 第66-68页 |
·Nsp2激活NF-κB的功能域的确定 | 第68-75页 |
·Nsp2亚细胞定位的确定 | 第75-76页 |
·Nsp2 C端跨膜结构与其定位及功能的关系 | 第76-80页 |
·Nsp2激活NF-κB上游信号通路的研究 | 第80-83页 |
·Nsp2与RAI相互作用激活NF-κB的研究 | 第83-101页 |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Nsp2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 | 第83-87页 |
·酵母回返实验验证Nsp2与RAI的互作 | 第87-90页 |
·Nsp2和RAI相互作用的体内验证 | 第90-96页 |
·Nsp2和RAI相互作用区域的确定 | 第96-100页 |
·Nsp2拮抗RAI对NF-κB的抑制作用 | 第100-101页 |
·Nsp2对RAI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01页 |
·PRRSV 经典株与变异株引起不同程度炎症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101-107页 |
·不同毒株来源的Nsp2激活NF-κB的能力比较 | 第101-102页 |
·不同毒株来源Nsp2激活NF-κB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102-105页 |
·不同毒株来源Nsp2激活炎症因子的能力分析 | 第105-107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07-114页 |
·讨论 | 第107-112页 |
·PRRSV 激活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 第107-108页 |
·PRRSV Nsp2激活NF-κB的信号途径 | 第108-110页 |
·Nsp2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 第110-111页 |
·Nsp2蛋白的变异与病毒毒力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附录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