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枝葡萄生物学特性与抗病性观察及RAPD分析研究
| 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2-3页 |
| 摘 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前言 | 第9-18页 |
|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抗病性研究 | 第9-13页 |
| ·抗病性的概念及其分子机理 | 第9-10页 |
| ·侵染葡萄的主要病害及中国野生葡萄的抗病表现 | 第10-11页 |
| ·中国野生葡萄的抗病机制 | 第11-12页 |
| ·组织结构抗病性 | 第11页 |
| ·生理生化抗病性 | 第11-12页 |
| ·中国野生葡萄抗病性的遗传 | 第12-13页 |
| ·RAPD技术在葡萄研究上的应用 | 第13-16页 |
|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4页 |
| ·品种鉴定、分类及亲缘关系研究 | 第14-15页 |
| ·目标性状连锁基因标记及定位 | 第15-16页 |
|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 第1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 2 腺枝葡萄物候期观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8-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页 |
| ·物候期观察 | 第18页 |
|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8页 |
| ·果实品质测定 | 第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 ·物候期观察 | 第18-19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20-22页 |
| ·讨论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3 腺枝葡萄抗病性鉴定 | 第22-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23页 |
| ·鉴定方法 | 第22页 |
| ·分级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 ·抗霜霉病鉴定 | 第23-24页 |
| ·抗黑痘病鉴定 | 第24页 |
| ·抗炭疽病鉴定 | 第24-25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25-28页 |
| ·讨论 | 第25-27页 |
| ·葡萄属植物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抗病差异 | 第25-26页 |
| ·葡萄野生种及不同株系的抗病差异 | 第26页 |
| ·分级方法与评价标准对抗病鉴定准确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4 腺枝葡萄RAPD分析研究 | 第28-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30页 |
| ·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 ·DNA检测 | 第29页 |
| ·RAPD反应体系 | 第29-30页 |
| ·PCR产物电泳分离 | 第30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0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0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31-33页 |
| ·RAPD分析 | 第33-35页 |
| ·聚类分析 | 第35-36页 |
| ·腺枝葡萄三个类型特异带型分析 | 第36-37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7-42页 |
| ·讨论 | 第37-40页 |
|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7页 |
| ·RAPD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的确定 | 第37-39页 |
| ·腺枝葡萄与毛葡萄及其它野生葡萄的亲缘关系 | 第39-40页 |
| ·RAPD技术在葡萄分类及品种鉴定研究中的可行性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5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 图版与图版说明 | 第51-52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