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三节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的一般分析 | 第16-43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定义 | 第16-18页 |
一、债务的概念 | 第16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 | 第16-17页 |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概念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政府债务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 | 第18-19页 |
二、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 | 第19-22页 |
三、官员预算最大化理论 | 第22-23页 |
四、政府债务的二元理论 | 第23页 |
五、地方政府债务的博弈 | 第23-26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与结构 | 第26-30页 |
第四节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历史与现实 | 第30-34页 |
一、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地方政府债务演变 | 第30-32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自金融危机后的现实演变 | 第32-34页 |
第五节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效应分析 | 第34-39页 |
一、正面效应 | 第35-37页 |
二、负面效应 | 第37-39页 |
第六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国际经验 | 第39-43页 |
一、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 | 第39-41页 |
二、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状况 | 第41页 |
三、巴西地方政府债务状况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引起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潜在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43-58页 |
第一节 体制方面 | 第43-47页 |
一、经济体制转轨的因素 | 第44页 |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因素 | 第44-46页 |
三、行政管理体制的因素 | 第46-47页 |
第二节 财政管理制度的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一、国家各项制度、政策的因素 | 第47页 |
二、财政管理制度—《预算法》的因素 | 第47-49页 |
三、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和地方行政首脑的心理因素 | 第49-50页 |
四、信息披露制度的因素 | 第50-51页 |
第三节 金融监管制度 | 第51-52页 |
第四节 从民族特性和文化角度思考债务成因 | 第52-55页 |
第五节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新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8-79页 |
第一节 体制方面 | 第58-62页 |
一、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 第58-59页 |
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 第59-60页 |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60-61页 |
四、完善金融体制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为方面 | 第62-67页 |
一、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和地方行政首脑心理的研究 | 第62-63页 |
二、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 | 第63-64页 |
三、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过度竞争行为 | 第64-65页 |
四、地方政府的财源培养 | 第65-66页 |
五、地方政府信心膨胀后的心理指导 | 第66-67页 |
第三节 中央政府方面 | 第67-68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趋势的预测 | 第68-76页 |
一、指标的选取与建立 | 第68-71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方法 | 第71-76页 |
第五节 建立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机制 | 第76-77页 |
第六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法治化建设 | 第77-78页 |
第七节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
一、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 第83页 |
二、发表论文及著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