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社会企业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一、研究方案 | 第19-20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三、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 第21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4页 |
一、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和分类 | 第21-23页 |
二、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农村小额信贷的产生、发展及论文相关理论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农村小额信贷产生、发展及特征 | 第24-28页 |
一、农村小额信贷的产生和发展 | 第24-26页 |
二、小额信贷的主要特征及现存的主导模式 | 第26-28页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8-34页 |
一、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二、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30-31页 |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31-32页 |
四、社会资本理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小额信贷在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中的地位 | 第34-42页 |
第一节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与需求分析 | 第34-37页 |
一、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供给 | 第34-36页 |
二、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 第37-42页 |
一、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37-39页 |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现状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4页 |
第一节 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第42-47页 |
一、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构成 | 第42页 |
二、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 第42-43页 |
三、影响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 第43-45页 |
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7-54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47页 |
二、模型选择及构建 | 第47-48页 |
三、变量定义及描述 | 第48-51页 |
四、实证分析的结果 | 第51-54页 |
第五章 社会企业与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 第54-62页 |
第一节 农村第三部门理论 | 第54-56页 |
一、第三部门的兴起 | 第54-55页 |
二、中国农村的第三部门 | 第55-56页 |
第二节 社会企业及其特征 | 第56-58页 |
一、社会企业的界定 | 第56-57页 |
二、社会企业的特征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基于社会企业原理的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58-62页 |
一、社会企业在农村扶贫中的作用 | 第58-59页 |
二、社会企业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第59-60页 |
三、从社会企业视角看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国内外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62-75页 |
第一节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以孟加拉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GB)为例 | 第62-65页 |
一、格莱珉银行及其主要的经济学理念 | 第62-63页 |
二、格莱珉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国内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65-72页 |
一、政策型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65页 |
二、第三部门的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 第65-68页 |
三、多边及双边捐赠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 第68-69页 |
四、正规金融机构从事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 第69-72页 |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促进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第72-75页 |
一、国内外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比较 | 第72-73页 |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 第75-81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政策含义 | 第76-81页 |
一、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 | 第77-78页 |
二、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内部因素的改进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