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研究 | 第12-15页 |
二、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管理状况分析 | 第18-3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一、债务、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 | 第18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第18-19页 |
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 | 第19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 第19-24页 |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内容 | 第19-20页 |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式 | 第20-21页 |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 | 第21-24页 |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 | 第24-30页 |
一、财政体制的缺陷,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 第24-26页 |
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不足 | 第26-27页 |
三、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形象和政绩工程 | 第27页 |
四、上级出台的配套政策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 | 第27-28页 |
五、不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第一节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脱离预算,项目缺乏有效监管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缺乏统一的债务管理制度,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缺位,偿还机制不健全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美国、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经验 | 第35-48页 |
第一节 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美国 | 第35-40页 |
一、地方政府债务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 | 第36页 |
三、地方政府的举债方式和举债用途 | 第36-37页 |
四、地方政府的应债资金和偿债资金 | 第37-38页 |
五、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及监管体系 | 第38-39页 |
六、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控制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日本 | 第40-45页 |
一、地方政府债务及管理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 | 第41页 |
三、地方政府的举债方式和举债用途 | 第41-42页 |
四、地方政府债务应债资金和偿债资金 | 第42页 |
五、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 | 第42-43页 |
六、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控制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美国、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比较 | 第45-48页 |
一、地方政府的举债权 | 第45-46页 |
二、地方政府的管理机构 | 第46页 |
三、地方政府对下级政府债务及债务危机管理 | 第46-47页 |
四、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机制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8-57页 |
第一节 化解地方债务,健全统计体系,赋予地方合法的举债权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明确举债主体,建立健全债务担保及偿还机制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举债项目管理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及法律法规建设 | 第51-52页 |
第五节 严格限制债务资金的使用范围、举债规模和渠道 | 第52-53页 |
第六节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和绩效考核机制 | 第53-54页 |
第七节 加强风险意识,建立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及控制机制 | 第54-57页 |
一、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第54-55页 |
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