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风病不同时效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AR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0-45页 |
一 现代时间医学研究 | 第10-18页 |
(一) 时间生物学的常见概念 | 第10-12页 |
1 节律异常 | 第10页 |
2 相位移动 | 第10页 |
3 节律的同步与失同步 | 第10-11页 |
4 授时因子与同步因子 | 第11-12页 |
(二) 生物钟与生物节律 | 第12-17页 |
1 近日节律 | 第12-13页 |
2 亚日节律 | 第13-15页 |
3 超日节律 | 第15页 |
4 松果体与褪黑素 | 第15-16页 |
5 女性月经周期的时间节律 | 第16页 |
6 临床疾病发生的节律性 | 第16-17页 |
(三) 时间的生理和病理研究 | 第17-18页 |
二 中医时间医学研究 | 第18-42页 |
(一) 中医时间医学思想渊源 | 第18-19页 |
(二) 古代文献中的时间思想 | 第19-23页 |
(三) 中医时间医学对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 | 第23-29页 |
(四) 中医时间医学对人体病理节律的认识 | 第29-35页 |
(五) 四时节律与因时治疗 | 第35-39页 |
(六) 关于针刺时间的重要学说—子午流注 | 第39-41页 |
(七) 中医时间医学的特点 | 第41-42页 |
三 针刺中风疾病时间因素研究 | 第42-4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5-58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45-48页 |
1 诊断标准 | 第45-47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45-46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6-47页 |
2 病例选择 | 第47-48页 |
·纳入标准 | 第47-48页 |
·排除标准 | 第48页 |
·病例来源 | 第4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8-52页 |
1.研究设计及统计 | 第48-49页 |
2 治疗方法 | 第49-50页 |
3 临床资料 | 第50-52页 |
三 结果 | 第52-55页 |
1 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 第52-53页 |
2 不同针刺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 第53页 |
3 不同留针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 第53页 |
4 不同针刺间隔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 第53-54页 |
5 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第54页 |
6 治疗前后血流变变化情况比较 | 第54页 |
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 第54-55页 |
8 安全性检测 | 第55页 |
四 讨论 | 第55-56页 |
1 立题依据 | 第5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五 结论 | 第56-57页 |
六 体会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一 | 第62-63页 |
附表二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