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硫气藏硫微粒运移沉积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17-20页 |
2 高含硫气藏地质成因及渗流特征 | 第20-32页 |
·高含硫气藏地质成因 | 第20-21页 |
·硫化氢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1-23页 |
·元素硫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3-24页 |
·高含硫气藏的相态变化特征 | 第24-28页 |
·元素硫在高含硫气体中的溶解与析出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硫微粒运移沉积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 第32-57页 |
·多孔介质和流体 | 第32-33页 |
·连续介质方法 | 第33-34页 |
·宏观气固运移机理 | 第34-56页 |
·气固两相流动特征 | 第35-37页 |
·微粒在气流中的受力 | 第37-39页 |
·颗粒动力学 | 第39-49页 |
·气固运移模型 | 第49-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微粒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沉积机理 | 第57-68页 |
·微粒运移、沉积特征 | 第57-59页 |
·微粒受力分析 | 第59-62页 |
·气流中微粒的受力 | 第59-61页 |
·孔隙表面微粒的受力 | 第61-62页 |
·孔隙介质与微粒间的作用 | 第62-63页 |
·微粒在孔隙介质中的吸附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硫微粒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沉积及模型建立 | 第68-86页 |
·元素硫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机理 | 第68-74页 |
·液态硫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 | 第68-69页 |
·固态硫硫微粒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 | 第69-74页 |
·元素硫在孔隙介质中的沉积机理 | 第74-78页 |
·液态硫在孔隙介质中的沉积 | 第74页 |
·固态硫微粒在孔隙介质中的沉积 | 第74-78页 |
·元素硫在孔隙介质中运移沉积模型的建立 | 第78-83页 |
·液态硫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模型 | 第78-79页 |
·固态硫微粒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沉积模型 | 第79-83页 |
·硫微粒运移沉积对孔隙介质的物理影响 | 第83-85页 |
·硫沉积对地层孔隙度的影响 | 第83页 |
·硫沉积对地层渗透率的影响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6 高含硫气藏硫微粒运移沉积气固数学模型 | 第86-92页 |
·基本假设条件 | 第86页 |
·气相连续性方程 | 第86-87页 |
·元素硫连续性方程 | 第87页 |
·非硫组分微分方程 | 第87页 |
·元素硫析出及硫微粒运移沉积模型 | 第87-89页 |
·元素硫析出模型 | 第87-88页 |
·硫微粒在气流中运移速度计算模型 | 第88页 |
·硫微粒沉降模型 | 第88页 |
·元素硫的吸附模型 | 第88-89页 |
·地层伤害模型 | 第89页 |
·模型辅助方程 | 第89页 |
·模型定解条件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7 高含硫气藏硫微粒运移沉积气固模型的求解 | 第92-104页 |
·模型差分方程的建立 | 第92-93页 |
·程序框图 | 第93-94页 |
·模型求解过程稳定性控制方法 | 第94-99页 |
·高含硫气藏算例(SPE论文)计算及分析 | 第99-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8 高含硫气藏硫微粒沉积机理模拟研究 | 第104-121页 |
·硫沉积对均质、非均质高含硫气藏生产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孔隙度对硫微粒沉积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渗透率对硫微粒沉积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硫化氢浓度对硫沉积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含硫气体初始溶解元素硫浓度对硫沉积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初始地层压力对硫沉积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地层温度对硫沉积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气流速度对硫沉积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表皮系数对硫沉积影响 | 第118-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9 应用实例—重庆高桥气田硫沉积模拟研究 | 第121-129页 |
·高桥气田基本概况 | 第121页 |
·地质概况 | 第121页 |
·地层流体性质 | 第121页 |
·网格模型的建立及划分 | 第121-124页 |
·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24-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10 结论及建议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29-130页 |
·建议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附录A | 第138-144页 |
附录B | 第144-151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