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头孢噻肟和舒巴坦的发展概述 | 第8-9页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理及构效关系 | 第9-10页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耐药及其对策 | 第10-12页 |
·细菌耐药的形势 | 第10-11页 |
·细菌耐药机制 | 第11页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及其对策 | 第11-12页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 | 第12-13页 |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又称棒酸) | 第12页 |
·舒巴坦(sulbactam) | 第12-13页 |
·他唑巴坦(tazobactam) | 第13页 |
·R048-1220 ;CL-186195、CL-186659; BRL一42751 | 第13页 |
·Syn-2190 | 第13页 |
·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 第13-14页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 第14-18页 |
·药动学(PK) | 第15-16页 |
·药效学(PD)特性 | 第16-18页 |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简述 | 第18-21页 |
·药代动力学 | 第18-19页 |
·体内药物分析 | 第19-21页 |
·立题依据、意义及本课题的研究点 | 第21-23页 |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建立生物样品中头孢噻肟钠和舒巴坦钠的分析方法学 | 第23-40页 |
·仪器与方法 | 第23-27页 |
·仪器与色谱条件 | 第2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3-24页 |
·色谱条件的优化确定 | 第24页 |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24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24-27页 |
·结果 | 第27-38页 |
·柱效试验 | 第27-28页 |
·专一性 | 第28-33页 |
·线性范围与标准曲线 | 第33-34页 |
·精密度 | 第34-35页 |
·回收率 | 第35-36页 |
·样品稳定性 | 第36-37页 |
·样品质控测定 | 第37-38页 |
·最低检测限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本研究采用直接沉淀血浆蛋白的方法 | 第38-39页 |
·头孢噻肟极性较大 | 第39页 |
·通过方法学的考察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0-52页 |
·实验总则和方法 | 第40-42页 |
·总则 | 第40页 |
·实验对象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给药剂量的确定 | 第42页 |
·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2-46页 |
·给药方法 | 第42页 |
·样品采集 | 第42页 |
·观察指标 | 第42-43页 |
·统计方法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6页 |
·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6-50页 |
·给药方法 | 第46页 |
·样品采集 | 第46页 |
·观察指标 | 第46-47页 |
·统计方法 | 第47页 |
·结果 | 第47-50页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试验方案的设计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 | 第50-51页 |
·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8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