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公司社会责任——公司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 第1-24页 |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提出及发展 | 第12-13页 |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 | 第13-17页 |
(一) 对目前典型“公司社会责任”定义的反思 | 第13-15页 |
(二) 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及其定义重构 | 第15-17页 |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层次划分及范围 | 第17-24页 |
(一) 公司社会责任的层次划分 | 第17-20页 |
(二) 公司社会责任的范围 | 第20-24页 |
第二部分 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与公司社会责任 | 第24-36页 |
一、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提出及发展 | 第24-25页 |
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公司社会责任 | 第25-26页 |
三、董事会中心主义与公司社会责任 | 第26-28页 |
四、共同治理模式与公司社会责任 | 第28-36页 |
(一)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30-32页 |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共同治理模式 | 第32-33页 |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美国的实践 | 第33-35页 |
(四) 共同治理模式的优越性 | 第35-36页 |
第三部分 中外公司治理结构评析 | 第36-40页 |
一、外国公司治理结构评析 | 第36-37页 |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评析 | 第37-40页 |
(一)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 | 第37页 |
(二)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分析 | 第37-40页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公司社会责任 | 第40-52页 |
一、股东大会的完善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 | 第41-43页 |
(一) 优化股权结构 | 第41-42页 |
(二) 设立公司社会责任检查人制度 | 第42页 |
(三) 建立股东提案权制度 | 第42-43页 |
二、董事多元化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 | 第43-47页 |
(一) 董事多元化的制度设计 | 第44页 |
(二) 关于职工入会的分析 | 第44-45页 |
(三) 关于债权人入会的分析 | 第45-46页 |
(四) 关于供应商入会的分析 | 第46页 |
(五) 关于客户入会的分析 | 第46页 |
(六) 关于社区代表入会的分析 | 第46-47页 |
三、经理制度的完善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 | 第47-49页 |
(一) 我国经理层的激励机制建设 | 第48页 |
(二) 我国经理层的约束机制建设 | 第48-49页 |
四、监事会的完善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 | 第49-52页 |
(一) 完善监事会制度的意义 | 第49-50页 |
(二) 赋予监事会诉权 | 第50页 |
(三) 设立独立监事制度,强化监事的独立性 | 第50-51页 |
(四) 实现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的无缝组合 | 第51页 |
(五) 完善监事会对公司的责任制度 | 第51-52页 |
结束语 | 第52-55页 |
参考书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