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从《恶之花》到“两生花”—中国象征诗派的诞生 | 第9-13页 |
第一章 “东方鲍特莱”—李金发诗歌中的异国因素 | 第13-26页 |
一、死亡、梦魇与爱情的永恒主题 | 第13-17页 |
二、心境的悲凉与意象的阴冷 | 第17-20页 |
三、回旋的节奏与迷离的句章 | 第20-23页 |
四、“契合”的理论与“通感”的实践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雨巷诗人”—戴望舒诗歌中的异国因素 | 第26-41页 |
一、主题的“感应”与素材的“共鸣” | 第27-30页 |
二、意象的灵动与意境的朦胧 | 第30-34页 |
三、音节的清丽与诗韵的暗香 | 第34-38页 |
四、隐喻的化境与暗示的神秘 | 第38-41页 |
第三章 “诗坛泰斗”—艾青诗歌中的异国因素 | 第41-48页 |
一、女性的礼赞与生命的诗题 | 第41-43页 |
二、斑斓的意象与美感的交错 | 第43-45页 |
三、口语化音韵与散文化诗形 | 第45-46页 |
四、拟人化与陌生化象征技巧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其他中国象征派新诗中的异国因素 | 第48-56页 |
一、王独清诗中的“色”(Couleur)与“音”(Musique) | 第48-51页 |
二、穆木天《旅心》中的“纯粹诗歌”(La Poesie Pure) | 第51-53页 |
三、冯乃超的诗歌与“面纱背后的美丽眼睛” | 第53-54页 |
四、姚蓬子、石民、于赓虞、邵洵美、卞之琳、梁宗岱 | 第54-56页 |
结语 一样花开为底迟?—对象征派诗歌在中国诗坛之接受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 第56-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