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登沙河口生态环境现状与水产发展潜示研究
引言 | 第1-10页 |
第1章 流域自然、社会状况和水产业用海适宜性分析 | 第10-15页 |
1.1 研究海域自然状况 | 第10-12页 |
1.1.1 区域位置与概况 | 第10页 |
1.1.2 地形地貌 | 第10-11页 |
1.1.3 气象条件 | 第11页 |
1.1.4 海洋水文 | 第11-12页 |
1.2 社会状况 | 第12-13页 |
1.3 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3.1 海水养殖业已成为巨大的污染源 | 第13页 |
1.3.2 注重短期经济效益 | 第13页 |
1.3.3 养殖水域利用不合理 | 第13页 |
1.3.4 养殖水域开发无序 | 第13-14页 |
1.3.5 养殖结构问题 | 第14-15页 |
第2章 海域环境因子含量水平与分布状况 | 第15-35页 |
2.1 调查工作安排 | 第15-21页 |
2.1.1 调查站位布设 | 第15-16页 |
2.1.2 样品的采集过滤及贮存 | 第16-17页 |
2.1.3 调查项目 | 第17-19页 |
2.1.4 项目质量评价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 第19-21页 |
2.2 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 第21-25页 |
2.2.1 海水中主要环境因子现况 | 第22页 |
2.2.2 水质各要素分布特征分析 | 第22-25页 |
2.3 海域底质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 第25-29页 |
2.3.1 沉积物调查结果 | 第26页 |
2.3.2 沉积物各要素含量分布特征分布 | 第26-29页 |
2.4 海域生物调查 | 第29-35页 |
2.4.1 浮游植物 | 第29-30页 |
2.4.2 浮游动物 | 第30-31页 |
2.4.3 底栖动物 | 第31-33页 |
2.4.4 生物调查综合结论 | 第33-35页 |
第3章 海域现状评价模式及评价结果 | 第35-43页 |
3.1 调查海域水质现状评价 | 第35-38页 |
3.1.1 水质评价模式 | 第35-36页 |
3.1.2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模式 | 第36-37页 |
3.1.3 水体有机污染评价模式 | 第37页 |
3.1.4 小结 | 第37-38页 |
3.2 调查海域沉积物现状评价 | 第38-40页 |
3.2.1 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3.2.2 沉积物金属相态分析 | 第39-40页 |
3.2.3 小结 | 第40页 |
3.3 研究海域生物评价 | 第40-43页 |
3.3.1 浮游植物评价 | 第40-41页 |
3.3.2 浮游动物评价 | 第41-42页 |
3.3.3 底栖动物评价 | 第42-43页 |
第4章 登沙河口海域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 第43-54页 |
4.1 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的内涵与关系 | 第43-45页 |
4.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第43页 |
4.1.2 承载力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 第43-45页 |
4.1.3 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关系的分析 | 第45页 |
4.2 生态承载力理论探索 | 第45-47页 |
4.2.1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研究的意义 | 第45-46页 |
4.2.2 生态承载力的基础条件—资源承载力 | 第46页 |
4.2.3 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环境承载力 | 第46-47页 |
4.2.4 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生态弹性力 | 第47页 |
4.3 海域生态可持续承载条件 | 第47-52页 |
4.3.1 物种可持续承载条件 | 第47-48页 |
4.3.2 海域种群容纳量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4.3.3 大李家登沙河口海域贝类养殖容量的估算 | 第49-52页 |
4.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61页 |